鄉村治理 兩岸共建新農村 “大陸幅員廣闊,各地區發展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在制度和政策設計以及具體舉措的研究和落實方面都需要因地制宜、分類分時有序推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一夫表示,臺灣在農村產業轉型和鄉村建設方面有許多發展經驗值得大陸借鑒,尤其是近10年來臺灣在農村再生和社區營造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可以為當前大陸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在這方面,海滄已經取得了頗為豐富的先行經驗。 今年年初,海滄發布一篇招聘簡章,聘請35名臺胞擔任海滄區社區主任助理。早在2017年,海滄區就聘請7名臺胞,充分借鑒臺灣社區營造經驗,指導村(居)民推動鄉村和社區治理。 海滄最早的社區主任助理李佩珍原本是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規劃師,受邀到海滄街道青礁村院前社主持村居規劃的課題。在課題推進過程中,她發現院前社所在的青礁村,是當地大宗望族顏氏的聚居地,并且承載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只是因為商業化和工業化的沖擊才日趨凋敝。“在空間上規劃村居只能改變村子的外在形態,但要真正推動鄉村的復興,還要從改造鄉村治理和文化傳承模式入手。”李佩珍的理念得到了海滄區的充分認可,在強烈的創業激情驅使下,她辭去臺灣的職務,投身院前社的改造。 李佩珍借鑒臺灣經驗,把院前社村居改造資金以劃撥方式改為“獎勵款”的方式發放,調動村民改造的積極性和責任心;把閑置土地改為供市民認種的“城市菜地”,實現了年收益翻番…… 院前社的成功改造,讓海滄認識到引入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借力臺胞開展鄉村和社區治理的可行性。2017年,海滄招聘7名臺胞,投身多個村居的治理實踐。鄉村治理模式和理念的更新換代,讓海滄城鄉融合和兩岸融合進程取得新的突破,也讓海滄鄉村振興擁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海滄區創新兩岸交流方式方法,立足海滄實際大膽探索社區治理模式,大膽吸收借鑒臺灣社區治理經驗,調動臺灣同胞的參與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蘊含著改革的邏輯,也體現著立足實際、兼容并蓄的制度自信,其方法和形式都值得研究和思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文宣部副部長陳小艷如是評價。 文化建設 宗親齊心頌耕讀 兩岸鄉村振興論壇是即將舉辦的第十一屆保生慈濟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4月,保生慈濟文化節都吸引成百上千的兩岸及海內外保生大帝信眾齊集海滄,迄今已經有數萬人次臺胞參與這一活動。 作為開臺王顏思齊祖地和保生慈濟文化發祥地,青礁村與臺灣的宗親信眾之間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兩岸顏氏宗親幾乎每年都會進行互訪。這種橫跨兩岸的緊密文化紐帶,也成為海滄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資源和特色。 就在前不久,海滄青礁顏氏宗親一行十余人再次赴臺,祭拜先祖顏思齊和拜會宗親。此行他們還承擔一份重要使命——為青礁村正在籌建的開臺文化公園“求經問道”并征集史料。記者了解到,開臺文化公園于2017年2月啟動建設,2017年6月海峽論壇期間正式奠基動工。作為海滄區挖掘和發揚顏思齊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臺文化公園建設獲得兩岸及海外顏氏宗親的大力支持,在公園奠基當天,公園籌備辦就募集到來自各界宗親的23萬元人民幣捐款,至今已經籌措到逾230萬元資金。 在不少地方,新農村建設受限于諸多因素,著力點仍然不得不放在經濟發展方面,難有余力顧及村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建設。但是在2016年11月,海滄就提出在全區傳承發揚“耕讀文化”、傳家訓振家風。祖地文化、耕讀文化、鄉賢文化氛圍相對濃厚的鄉村,也開始深度融入全區文化體系,步入文化建設快車道。 在海滄區西北角,有一座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閩南紅磚建筑群,這就是“絕冠八閩大地”的蓮塘別墅。作為有“越南米王”之譽的閩商陳炳猷故居,蓮塘別墅不僅是建筑中的瑰寶,更是陳氏“清正高潔、勤儉好施”優良家風的象征和體現。 在優良家訓家風教導下,陳氏一家群賢輩出,成為閩南優秀傳統宗族文化的代表。與青礁顏氏宗親類似,在漫長的歲月中,陳氏宗親也分衍至臺灣本島、金門及東南亞各地。2017年1月,蓮塘別墅舉行落成110周年慶典,來自海內外的宗親共600余人參加。 新垵邱氏、霞陽楊氏、石塘謝氏……眾多坐擁輝煌歷史、枝葉開遍兩岸乃至海外的海滄本土大家族,在新時代的召喚下匯聚宗親的宏力共同推動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也讓一度被工業文明邊緣化的鄉村,再次走到海滄文化舞臺的中央。 |
相關閱讀:
- [ 04-17]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已完成年度計劃投資76% 8月底前建成投用
- [ 04-16]營造企業學習氛圍 海滄街道辦讀書分享會
- [ 04-16]安全出行有你有我 海滄兩岸義工聯盟辦文明交通主題活動
- [ 04-16]集成電路產業鏈再添助力 總投資46億元項目落戶海滄
- [ 04-16]海滄嵩嶼街道開展大型平安綜治宣傳活動 受到群眾歡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