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春,為順應新時代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結合“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及新時代下的用戶需求,“傳承中國”文化項目應運而生。“傳承中國”包含系列文化藝術活動,以向世界弘揚中國文化藝術為目標,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為非遺傳承人的紀錄、傳承、發揚提供重要的支撐力量。 該項目由中國藝術節基金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發起,形成集非遺文化論壇、非遺紀錄片發行、非遺服飾秀、非遺文創、非遺傳承大數據、非遺藝術品展、非遺傳承人認證等系列性的文化活動建設。同時,邀請紅旗出版社、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協會、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新聞系等多家單位共同指導的大型文化品牌項目。 《傳承中國》紀錄片第一季第一集,將于2018年5月發布。首站論壇也將在5月落地,并邀請諸多專家、文化界代表、文創產業代表等進行高峰對話。活動配套全媒體發布矩陣,包括自媒體、微博、微信官方品牌建設,人民網等網絡媒體平臺專題搭建,還將通過電視媒介進行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傳承中國”集合了當代優秀的文化界代表,由著名歌唱家、設計師宋羽喬女士出任主任,獨立學者、先秦史學家米鴻賓老師出任執行主任,電視劇《少帥》等著名制片人胡凡等作為項目的主要管理成員。同時,邀請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生態委員會會長畢海東先生、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黃合水教授等組成專家組成員。 “新時代的發展,新科技的進步必將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是土特產’!”中國藝術節基金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主任宋羽喬女士生動描繪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創新”與“延伸”則需要讓非遺資源與時代結合,讓非遺走進當代人的生活。” 宋羽喬女士是前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主持人,歌劇演員,曾榮獲多項國際聲樂比賽金獎,并且是第一位在舞臺中飾演“國母”這一形象的演員。 同時宋女士是一位出色的設計師,并于迪拜創立時尚藝術品牌“崐崙”。跟隨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方針政策,設計中將中國傳統藝術與國際化相融合,每件作品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和元素。為國家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非遺傳承與保護,編織“民心相通”之紐帶做出積極的嘗試。 傳統文化的推動者:米鴻賓老師 “秉承中國文化最優良的傳承與精神——學際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諳經學,精五音,旁涉天文、歷法與國史,承法高旻,脫略世情。其授課,深入淺出,引詩舉史,既廣大又精微,又能將日用之學滲入人心!” 米鴻賓,字貞觀,號十翼,獨立學者,亦為楠書房、安縵中國、巨星集團文化顧問。創有十翼書院、東巴書院、南傳書院,兼任慧胤書院山長,復建有300年歷史的遼寧古剎財神寺。 米鴻賓老師已于海內外出版《大易識階》(中國書籍出版社)、《道在器中——傳統家具與中國文化》(故宮出版社)、《六壬神課金口訣心髓指要》(岳麓書社)、《中國易學標本地?神奇桓仁》(中國畫報出版社)等十余部著作。 作為傳統文化的推動者,米鴻賓老師曾受訪于中國日報、央視、北京衛視等多家主流媒體,并在大型國家歷史題材劇《孔子春秋》中出演“周天子”。 胡凡老師 “每一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開始。”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黃合水老師 “文化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傳統文化,一般容易理解為精神方面的歷史遺產。能夠被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通常是有助于人們適應自然和社會的,其中有精華,也會有糟粕。精華往往有利于社會和個體,而糟粕通常僅有利于個體,而不利于社會。”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黃合水教授辯證看待中華文化傳承的問題。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流傳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亦是社會意識形態,深入影響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傳承與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