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產學研合作,對集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區域創新中心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圖為集美最大的軟件信息產業載體軟件園三期。 (記者王火炎 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應潔)今年2月份科技部發布的一份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的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位,但這些科研成果卻有很多“沉睡”在實驗室里。
上周五,主題為“加強區校協作,構建緊密產學研體系”的集美區政協2018年首次高校委員季談會在華僑大學舉行,來自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高校的多位高校政協委員和集美區發改、經信、科技、財政等部門的負責人“面對面”,探討如何“喚醒”高校的科研產能、更好地轉化為地方經濟動能。
集美作為我市高校資源最密集的行政區,如何打破高校、企業、政府之間的“圍墻”,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要素,對集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區域創新中心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去年開始舉辦的政協高校委員季談會,同樣是集美旨在用好高校資源,搭建政協高校委員為助推集美經濟社會發展獻智出力的新嘗試。
集美區政協主席胡亞才建議,政府可以通過研究制定區校共建合作方案、成立科技促進轉化領導機構等方式,進一步健全產學研工作機制。此外,按照集美的“4+X”產業導向,相關部門可以進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制定科技交易的具體辦法,設立成果轉化應用的考核體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資機制、設立專利申請資助資金等,用資本“撬動”創新。同時,可以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給需求數據庫”等信息服務網站,運用“互聯網+”,為產學研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洽談會、技術交易市場。
【委員建言】
人才培養是關鍵因素
最近發生的“美國制裁中興通訊”事件,引起國人對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的再度關注。“廈門提出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人才,目前廈門本地高校能夠提供的集成電路相關人才每年不超過800人。”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崔建峰從具體產業入手談產學研融合,他建議集美區政府可利用高校優勢,比如依托廈門理工學院微電子學院等建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服務。
“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是實現產學研順利對接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地方。”華僑大學副研究員黃志宏建議,要深化產學研合作,必須考慮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出臺優惠政策簡化辦事流程
“產學研合作效果不理想,首先在于高校與企業需求不一致,高校目前導向是學術價值、論文數量,而企業注重應用研究和成果的產業化。”集美大學教授林媛媛點出了產學研困境的“癥結”所在。
此外她建議,政府在推動產學研的過程中,要出臺對校企雙方均有利的優惠政策,并簡化校企合作的辦事流程,避免因為手續耗費大量時間精力。
明確三方責權利界定
“目前產學研三方在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風險分擔等方面機制上的不健全,對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受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確可操作的約定,且三方往往對責、權、利界定不清,在協議履行的監管方面也存在疏漏,從而導致合作難以為繼的情況時有發生。”集美大學講師陳家友建議,要盡快健全產學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機制,將各項合作制度明確和固定下來。同時他建議,高校要把服務企業、產學研合作的成功率作為業績考評和職務晉升的必要條件,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人員“面向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