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 加強空間引導 形成民宿聚落 結束了實地走訪,“智囊團”回到希元書院,一場文化沙龍緊接著展開。 規劃部門從規劃的角度,為田墘社區把脈。“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美麗鄉村建設,想縮短鄉村與城市的距離,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工作是要做好鄉村的基礎設施配套。剛才我在社區走訪時,特別留意到有些地方已經開展管線的開挖鋪設,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市規劃委城市設計處處長陳琦說,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田墘在建設發展中一定要做好空間的引導,如景觀的布置、公共設施的設置,“走訪中我發現,田墘社區有些街巷過于擁擠、空間不足,建議從村民的房前屋后著手,拎出更多可供游人享受的公共空間,開辟一批體量不大卻設計精致的‘口袋公園’,讓來到這里的人能坐下來、停留下來,感受這里的美好。” 對于田墘社區紅磚厝產業集群的打造,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開發建設民宿時,盡量在不破壞這些古厝外觀的基礎上,對內部進行調整。要保留下最有味道的鄉村感覺,修舊如舊、新舊搭配,且注重材質的協調性,才能讓來到這里的客人,既住得舒服,也能找到回歸自然、真正慢下生活節奏的感覺。”陳琦建議,紅磚厝產業集群的打造,可以以民宿為主體,兼合博物館、文化館、藝術空間等一個泛生活空間的打造,同時,人文的塑造也很重要,建議挖掘深藏在每間古厝背后的故事,找到文化根基,在文化的提煉上重點深入。 熟悉田墘社區的市規劃委翔安分局副局長袁浩志則建議,讓臺貿小鎮與村莊形成有效互動,解決被征地農民和退養漁民的收入問題。他提議,把建設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規劃統籌起來、互動起來,緊抓“產業興旺”這個重點,著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也可充分利用大嶝的區位優勢,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將田墘作為鄉村振興規劃的試點來打造。 建議 挖掘紅色故事 創新傳播形式 “我覺得這里的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當地文化的多元性為大嶝發展特色產業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廈門日報市政園林口記者吳海奎說。“這里不僅有紅色文化,還有豐厚的歷史典故,這些典故中又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應該把這些最接地氣、碎片化的文化好好挖掘,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他舉例,在田墘社區走訪時看到的姑婆祖造型表情包,就是一種文化傳播形式的創新與突破。 廈門晚報駐翔安區記者戴舒靜也認同用文化推動大嶝鄉村振興的重要性,“跑口這么久,我對這片土地充滿熱情。這里不光有海腥味,更有濃濃的書香味。”在挖掘文化的同時,戴舒靜認為把握人才、留住人才也是田墘需要努力去做的,“就像鄭瑞勇先生一樣,若有更多的人才能為田墘的文化發展獻力,一定會調動更多群眾參與到鄉村的文化振興中來,凝聚人心,構筑起文化自信。” 【聲音】 廈門日報社總編輯江曙曜: 以點帶面 精準幫扶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翔安正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廈門日報社與廈門共同成長,同呼吸共命運,新聞工作者既是城市的記錄者,也是城市建設的參與者。與希元書院的共建,目的在于以黨媒的政治擔當和社會責任,找準落實精準幫扶的著力點,以點帶面,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實實在在地促進鄉村發展。 翔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運: 全力支持 共建活動 廈門日報社與希元書院攜手共建,體現了新時代黨媒的責任與擔當。區委宣傳部和大嶝街道樂見其成,也將全力支持。廈門日報社不僅大力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行大愛大美的善行義舉,樹立愛黨愛國愛家鄉的良好社會風尚,更是持續為推進落實鄉村振興、建設特色小鎮做出了積極貢獻。 |
相關閱讀:
- [ 04-23]翔安區馬巷鎮桐梓社區從“垃圾村”向“生態文明村”蛻變
- [ 04-23]翔安稅企精準服務:沙龍面對面 開啟“上市直通車”
- [ 04-23]翔安創新閑置農宅利用模式:農村閑宅騰辦文創旅游
- [ 04-23]第二屆翔安繽紛購落幕:比增六成 商圈勁收4.5億
- [ 04-22]翔安區應急救護師資服務隊開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訓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