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傳承 賦予千年曲藝一抹時代亮色 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南音樂舞《長恨歌》《情歸何處》、小劇場話劇《日子》……曾學文創作戲劇已有30年,不少作品成為經典。這些經典劇目從何而來?曾學文說,全靠“改”。 編劇行業有一句順口溜:“一稿二稿基礎很好,三稿四稿問題不少,五稿六稿全部推倒,七搞八搞回到一稿,九稿十稿不如拉倒。”很多劇作者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早早便放棄了修改,但曾學文從收集素材、創作到反復修改,常常要耗費三四年。 除了對每一部作品精益求精之外,曾學文還積極探尋傳統藝術在當下的發展之路。他為廈門南樂團創作的南音樂舞《長恨歌》,一改千年南音傳統坐唱的單調形式,與音樂舞蹈藝術相結合,讓這一流傳千年的曲藝有了時代的亮色,一舉摘得“文華獎”。廈門南樂團因此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南音發展也由此開啟了創新之路。 “好聽好看”是觀眾給予曾學文戲劇最多的評價。而要讓戲劇好看,除了故事精彩外,演員的表演同樣重要。曾學文說,在戲劇創作中,他會精心編排,為演員留下二度創作空間。例如《蝴蝶之戀》講述了一對戀人分隔兩岸的故事,曾學文以典故《梁山伯與祝英臺》串聯起整部劇,為演員載歌載舞營造了良好的條件。 兩岸并蒂花 聯結文化血脈戲曲全面合作 曾學文作品頻頻,創作源泉好似源源不斷。曾學文說,他會研究閩臺地方戲劇,不斷吸收閩南元素養分。在新創作的劇本《僑批》中,曾學文加入了閩南的木偶戲技藝,戲中,木偶戲成了男女主角情感傳遞的重要載體,人物塑造更具生活質感。 戲劇創作的宗旨是什么?曾學文說,社會現實有許多不完美,他想通過戲劇來呈現精神價值中的美和善,傳遞新時代的正能量。正如其筆下古道熱腸的“阿搭嫂”,是他對舉國熱議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叩問,表現了鄰里間互幫互助的可貴。 此外,作為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助推兩岸戲劇合作。其創作的《蝴蝶之戀》,開啟海峽兩岸戲曲全面合作的先河,成為文化部對臺交流重點項目。而去年榮獲中宣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高甲戲《大稻埕》也是兩岸合作的新成果。 本版圖片:記者唐光峰攝 曾學文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 2014-2016年度廈門市勞動模范 |
相關閱讀:
- [ 04-22]臺灣青年廈門辦“素人演唱會”:這是圓夢的舞臺
- [ 04-18]不得了!海滄因這件事獲兩岸專家學者點贊,無數臺灣青年還...
- [ 04-17]廈門參訪團赴臺灣參加媽祖觀光文化節
- [ 04-10]臺灣業者:惠臺措施帶來新商機 臺企與年輕人受益
- [ 04-10]臺當局統計:3月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創歷年單月新高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