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張彥宇)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入落實“健全全民醫保體系”任務,不斷增強醫保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續性。2007年至2009年,逐步將城鎮居民、未成年人、農村居民、在廈就讀的大學生納入醫保范圍,2010年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十多年來,城鄉居民醫保不斷以城鄉一體化為主要目標,在政策框架上實現了城鄉統籌,在業務經辦上實現了城鄉銜接,在待遇標準上實現了城鄉平等,在方便就醫上實現了城鄉同步,建立了覆蓋全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
自市醫保局成立以來,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穩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保障重點由量的擴展轉向質的提升,極大地減輕了參保人及家庭醫療費負擔,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
為進一步防止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2018年市醫保局出臺多項惠民醫保政策。
大病保險保障升級提高賠付限額擴大保障人群
2018年7月1日起,實施新的大病保險辦法,該辦法整合了原職工、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統一的大病醫療保險制度。一是增加了受益人群。取消了原來“新遷入廈門戶籍的城鄉居民參保人員參加大病保險要求戶籍遷入滿5年”的準入門檻。二是提高了最高賠付限額。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最高賠付限額比原來提高了5萬元,每醫保年度城鄉居民綜合保障水平達50萬元。三是進一步降低了起付標準。城鄉居民個人自付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即可享受大病醫療保險賠付,參保人員將比原來更早更快享受大病保險保障。(詳見上表)
醫療救助范圍擴大實現“一站式”結算
2018年7月1日起,實施新的醫療救助辦法,該辦法整合了原來的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辦法和醫保部門的自付醫療費困難補助辦法。一是實現“一站式”即時結算。醫療救助對象憑醫保卡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只需支付個人自付部分的醫療費用,醫療救助費用由醫保經辦機構直接與定點醫療機構結算,實現“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的優化服務,減少患者醫療費用墊付壓力。二是整合保障對象,擴大保障范圍。增加了革命“五老”人員遺偶及符合救助條件的職業病病人。三是統一了救助標準。同時符合兩項以上救助條件的,按就高原則提高了部分困難人員的醫療救助待遇。
實行按病種收費改革讓患者明白付費
2018年4月1日起,在廈門市二級及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除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外)實施158個病種按病種收費改革,從注重事后付費報銷,轉向注重事前向患者實際收費。
一是讓患者在醫院明明白白看病。住院確定診斷及診療方式后,即確定了本次住院所需的醫療費用,明明白白付費。二是激發醫院合理控制醫療成本的內生動力,促進分級診療,防止過度醫療,減輕醫保費負擔。
【同步】
便民利民惠民
提升參保人員獲得感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出臺便民、利民、惠民的政策與舉措,顯著提升參保人的獲得感。據悉,截至2018年3月,我市城鄉居民參保人數約140萬人。
創立健康賬戶
實現醫療費家庭共濟
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康賬戶,將原來個人醫療賬戶只限于支付本人醫療費、體檢和購藥的功能,進一步擴展到可用于本人及其家庭成員之間的健康保障。參保人員與父母、配偶、子女通過建立家庭醫療共濟網,使用健康賬戶資金互助共濟,從原先只“保個人”向“保家庭”的綜合保障功能延伸。2017年進一步完善健康賬戶功能,可使用健康賬戶繳交本人或建立了“家庭醫療共濟網”的家庭成員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以及抵付退休時不足繳費年限的基本醫療保險補繳費用。
深化醫保支付
助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積極推動家庭醫生基層簽約服務,簽約服務費120元,其中70元由醫保基金承擔,簽約后,參保人員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醫保定點門診部就醫,門診醫療費不設起付標準,由家庭醫生推薦轉診的,住院醫療費不設二次及以上起付標準,推進分級診療工作開展。
通過信息化手段
異地就醫結算更便利
2013年實現福建省內異地就醫免報備即時結算,2015年通過與補充醫療保險承保方合作,實現北京、上海、廣州的24家試點醫療機構醫療費“一站式”即時結算,2016年又擴大到南昌、杭州、南京的8家試點醫療機構就醫即時結算,醫保服務率先實現全國“漫游”。2017年6月份全面啟動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直接結算工作,目前我市已有20家醫療機構與國家異地就醫結算平臺聯網,參保人異地就醫結算更加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