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不將就”成生活態度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青年普遍反映身邊單身的朋友越來越多,“單身不將就”成了一種“高姿態”的生活態度。即使家里催婚,面對親屬們的輪番轟炸,依然可以“抗壓對待”,只為了心中那一份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寧缺毋濫。 在軟件園工作的小張是典型的“IT男”,今年26歲的他已經被家里催婚了多年。因為平時喜歡宅在家里,圈子里都是男性,所以單身多年。他告訴記者,他的擇偶條件不高,只要“陽光、懂事”,同時他也是“顏值控”,要求女生要好看、可愛,還要懂事孝順。小張也坦言,他擇偶條件不高,但至今一直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對象,寧愿單著。 從事媒體工作的小王是一名活潑開朗的女孩,27歲正值“黃金擇偶期”的她不想那么快戀愛和結婚。她說,平時工作忙,空閑時間還要學習西班牙語和健身,沒有時間談戀愛。平時接觸的人雖然不少,但沒有能夠讓她心動的人,她不屈從于家里安排,而是努力提升自己,就是為了找到同樣優秀的另一半。 “面包我有,給我愛情就好!”采訪中,一位經濟獨立女性心中信奉的“新婚戀觀”道出了不少女生的心聲,而許多男性的擇偶標準也從“溫柔、好看”提升到了“有學歷、有靈魂”,持“不將就、不妥協”態度的單身男女越來越多。他們普遍認為,找對象除了看對方的工作收入和社會地位,有的甚至還要看對方父母的文化程度,其實他們都是抱著尋求“完美戀愛”的想法。 觀點 遇到矛盾別輕言放棄 廈門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秘書長張詩源說,從小受到家庭束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曾遭遇感情重創,都容易在“被催婚”過程中產生焦慮、抑郁和其他身體癥狀,青年應學會適應和調節。此外,一些向張詩源咨詢的青年有自己的獨立主見,但談戀愛時間很短,一遇到矛盾首先想到的就是放棄,而不是進一步的溝通。 84歲的退休老師吳錦賢是廈門資深“紅娘”,自2012年開始,他在中山公園組織免費相親角,幫助超過4000人尋良配。他說,單身青年找對象難原因是多方面的,“觀念不同,或是身高、學歷、物質等條件不符,都會產生影響”。 吳老師說,他介紹得多但成功牽手的少,很多青年都不愿意給對方機會,只要有一項條件不符,就“免見”“免談”,很可能因此錯失良緣。吳老師建議,廣大單身男女應給對方多一次機會,試著見面了解一下,也許就會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
相關閱讀:
- [ 12-19]90后擇偶:過了只看臉的時代 三觀一致成為首選擇偶標準
- [ 05-20]90后擇偶最看重"顏值" 青年男女戀愛月均花費兩千
- [ 07-11]男子見荔枝就惡心 擇偶標準:愛吃荔枝的女生沒戲
- [ 03-14]廈門"剩男"擇偶難度相對最小 "剩男"人群調研出爐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