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
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等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成效明顯,獲國辦通報表揚
【獎勵】
優先支持申報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建設,在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方面予以重點傾斜
對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重大項目,優先推介與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對接
優先支持舉辦“創響中國”等重大活動,將有關成果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主會場中予以重點展示
廈門火炬高新區持續推動“雙創”工作,取得亮眼成績。圖為廈門軟件園三期。
廈門日報訊(記者林露虹通訊員管軒智明)廈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再結碩果。5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報,對去年落實24項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并相應采取24項獎勵支持措施,其中,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等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成效明顯,受到獎勵支持。全國僅6家國家級高新區上榜。
通報中明確表示,2018年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對廈門火炬高新區等區域雙創示范基地優先支持申報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建設,在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對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重大項目,優先推介與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對接;優先支持舉辦“創響中國”等重大活動,將有關成果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主會場中予以重點展示。
讓“雙創”政策落地生根
作為廈門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火炬高新區近年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為統攬,出臺“智能制造十條”、“創新十條”、“火炬創新券”等雙創政策,持續推動“雙創”工作向縱深發展,讓“雙創”政策落地生根。去年,火炬高新區創新創業指數排名全國第九,軟件及信息產業成長性指數居全國第一。去年,高新區新增企業數達到千家,其中,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2家,同比增長22.8%;新增17家瞪羚企業,同比增長53%;新增10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同比增長125%;新增省級眾創空間8個,同比增長62%。
截至去年底,火炬高新區瞪羚企業達49家,在全國高新區中位居第11位,園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650家,占全市46%,“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創新格局逐步確立。園區的創業孵化質量也全面提升,目前擁有3個國家級孵化器和1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在孵企業及團隊數2228家,形成了集苗圃、孵化、加速、產業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高新區的“雙創”生態日益完善,已集聚300多家創投等金融機構,形成了超過300億元的金融資本。
與活躍的創新創業相伴隨的,是高新區對臺協同創新亮點頻現。總投資62億美元的聯芯公司順利導入28納米制程量產,成為中國大陸目前技術水平最先進的12寸晶圓廠;臺灣創客團隊不斷涌現,在孵臺灣創客項目數突破200個;清華海峽研究院、愛特眾創等已在臺灣設立離岸孵化器。
讓創新創業更有質量
火炬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受到督查激勵備受鼓舞,將珍惜榮譽,再接再厲,打造“雙創”升級版,讓創新創業更有質量,當好建設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主力軍。接下來,高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構建創新型產業生態體系,搶先布局下一代創新型支柱產業,從領軍企業、創新平臺、專家團隊、研發機構、產業基金五個方面,全面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產業發展;實施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龍頭企業+應用技術研究院+專業孵化器”新型產業創新鏈,研究制定專項政策,重點培育高創新性、高成長性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創新創業,人才為本。高新區將大力實施人才發展戰略,以人才創新創業推動產業發展,包括實施“校園深耕”計劃,組織企業到重點高校進行招聘;實施“城市深耕”計劃,到人才密集的城市招聘中高端人才;實施火炬海外實習生計劃,每年組織一批海外知名理工類大學在校生到火炬高新區集成電路企業和軟件企業實習;實施火炬工程師培訓計劃,引入頂尖培訓機構,開展高端人才培訓活動;支持“SAC聯盟大學”發展,通過有效整合培訓資源、共享資源,建立人才培養協作機制,降低企業人才管理和培養的成本。
放眼全球,立足國際化,高新區將著力構建國際化開放創新體系。做好“走出去”與“引進來”,有效組織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布局研發中心、商務中心,幫助高新區企業有效對接硅谷、以色列等創新高地優秀技術、項目。當好“樞紐站”,打造“一帶一路”加速器等國際化雙向協作平臺,助推國內企業“出海”,幫助境外企業“落地”;引進精通國際和國內情況和業務的法律、知識產權、金融等國際化中介機構,為“走出去”企業保駕護航,助力外國企業落地廈門。
高新區還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建高度智慧化園區,提升政府的管理服務效能;以“人”的全方位需求為核心,將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入現有園區,加快建設符合國際人群需求的外國人公寓、國際社區、國際學校及相關的國際化生活配套,打造國際化的現代科技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