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鎮在圖書館整理圖書。(汀溪鎮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吳耀東)對于崗位學雷鋒標兵稱號,劉良鎮有些意外。他說,自己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熟悉他的人都說,這是實至名歸。
59歲的劉良鎮,在汀溪鎮文化站崗位上,一干就是40年,用低調而踏實的作風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他口中“很小的事情” ,卻為汀溪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作出突出貢獻。
因為扎根基層的出色工作業績,他還先后獲得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先進個人”、市基層最美人物“最美文化員”、市第六屆道德模范等榮譽。
搶救民間文學
年近六旬仍熬夜創作
劉良鎮最近正在做的“小事”,是再編一本《汀溪民間故事》續集。2015年,《汀溪民間故事》和《汀溪尋古》兩本書籍面世,它們是劉良鎮近40年來立足田野、精心采集的第一手資料,再現了汀溪的歷史人文遺跡,并實現了汀溪鎮民間文學零的突破。
劉良鎮說,2014年,他到前格村收集茶馬古道的故事時,有村民說,你來得太晚了,原來知道這個故事的老人已經過世了。這句話,讓劉良鎮產生了搶救汀溪民間文學的緊迫感。
于是,他開始大量收集民間故事,并進行創作。對于年近六旬的劉良鎮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常躺在床上,突然有一個思路,就得馬上爬起來寫,不然第二天就忘了。”那一段時間,平常總是晚上十點準時睡覺的劉良鎮,經常熬夜到凌晨一兩點,失眠是常有的事。
開始準備編寫續集時,劉良鎮也有些信心不足。一是因為年齡大了,熬夜受不了;二是因為原來熟知的故事都已經出版,續集的素材更難以獲取。
盡管如此,劉良鎮還是想試試看,在退休前把這本書編出來。為此,從上個月開始,他幾乎天天下鄉,到村里到處找老人嘮嗑,收集故事。目前,他已經走了6個村,收集到20余篇素材。
收集文史資料
實地考察每個文物點
跋山涉水、走遍田野鄉間,這是劉良鎮過去40年的工作常態。有一次,有農民報稱,接近安溪地界的山上有個宋代古山寨。劉良鎮立即帶隊出發,花了近3個小時、走了20多公里的山路才找到山寨。
這樣的故事不少。2011年,劉良鎮參與了廈門文史叢書《廈門城寨滄桑》的搜集整理工作,書中對汀溪眾多古寨遺址均做了詳細介紹。劉良鎮告訴記者,全市目前發現的城寨有111個,其中汀溪就有23個。有人說,這個數字,既得益于汀溪鎮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更得益于劉良鎮的充分挖掘。
作為山村最基層的文化站長,劉良鎮用雙腳丈量著汀溪的每一寸土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汀溪鎮有近80個文物點,每一個點他都實地考察過,搜集了大量文史資料。《汀溪尋古》一書,正是劉良鎮從十幾本厚厚的筆記本中整理而來的。
傳承汀溪文化
讓非遺技藝走進校園
如何讓汀溪文化得到更好保存、傳承和發展,劉良鎮過去40年一直為之努力。
汀溪鎮擁有宋江陣和珠光青瓷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建立了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名錄,這都離不開劉良鎮的努力。以在汀溪有數百年傳承歷史的宋江陣為例,劉良鎮曾三次組織團隊赴金門傳授、交流宋江陣技藝,2007年,宋江陣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
此后,劉良鎮先后推動汀溪中心小學設立宋江陣傳承培訓基地,珠光青瓷陶藝進入褒美小學的課堂等,讓汀溪鎮的非遺技藝得到傳承。2016年,劉良鎮又根據《汀溪尋古》和《汀溪民間故事》,編寫了《走進汀溪》一書,作為小學的校本課程教材,這是同安區第一本以鎮街本土物質、非物質文化資源為素材的校本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