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
當年所在的駐點處,旗下是未被震倒的蟠龍頭。(資料圖)
今
醫療隊重回彭州蟠龍村,與殘存的蟠龍頭合影。
昔
當年,廈門醫療隊照顧受傷的陳浩。(資料圖)
今
昨日,陳浩參加了座談會。
當年廈門醫療隊與成都五院聯手戰斗在一線。(資料圖)
廈門日報訊(文/圖特派記者劉蓉)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剛過去不久,2008年廈門市援川醫療急救隊(以下簡稱廈門醫療隊)12名成員自發組織“汶川結緣,攜手前行——5·12汶川地震廈門醫療救援隊回訪團”,攜著家屬回去看看當年冒著生命危險戰斗過的“戰場”,看看戰友,看看救治過的那些人。
十年后重走汶川路
這次,是由年近70歲的張振清隊長組織的。巧的是,十年前,廈門醫療隊也是5月16日到達成都的。
十年前,當時的廈門市衛生局按照災區的需要,集結了廈門優秀的醫療力量前往汶川。大部分隊員是主動報名的,年紀最小的陳玲炫只有24歲,張振清則已59歲了,16人中還有因此而臨時推遲結婚的劉偉明。醫療隊員在地震災區中待了近一個月。
“就把我們當工友來用,有什么臟活累活盡管分配給我們。”張振清十年前這番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廈門醫療隊在當地贏得了許多重任。廈門醫療隊和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成都五院)、彭州磁峰鎮衛生院的同行一起手術、查房,一起研究治療方案,還一起蹲著吃盒飯,一起躺在地板上休息,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當地人說歡迎回家
彭州磁峰鎮衛生院院長李家富深情地說,“來自廈門的親人們,請把彭州當成你們的家,我們隨時歡迎你們回家。”
昨天,廈門醫療隊回到成都五院和彭州磁峰鎮衛生院進行了回訪。本報記者跟隨他們的腳步,一起重走援川路,感受災區重建的新面貌。
此外,他們還與成都五院就醫院管理,以及骨科、神經外科、胸心外科進行了學術交流等活動。
他們說“好久不見”
十年不見感動滿懷不停擁抱勝似親人
當年的抗震救災小英雄陳浩與廈門醫療隊成員一見面,就緊緊擁抱在一起。
廈門醫療隊順利完成救援任務。(資料圖)
擁抱,大力地擁抱,不停地擁抱。
剛到達當年的“主戰場”——成都五院,雖已十年未見,成都五院醫務科的楊政強及神經外科主任劉進一眼就認出廈門醫療隊員。一連重復六七遍“好久不見”,所有的激動、感動都蘊含在這四個字里。成都五院人的熱情讓17日凌晨零點才到、休息不到4小時的隊員們都紅了眼眶。重逢抹去了疲乏,在場的所有人瞬間穿越回十年前,依舊是那個充滿活力,不知疲累,全心搶救傷員的“戰士”,大家互相擁抱、沒有任何陌生感。
在回訪座談會上,廈門醫療隊才知道,今年也恰逢成都五院建院八十周年。嶄新的成都五院讓隊員們贊嘆。十年前,成都五院是二甲醫院,現在已晉升為三甲綜合醫院。規模相對十年前,擴大了一倍,從700余張床位發展到現有1800多張開放床位。
在彭州磁峰鎮衛生院,重溫當年的戰斗場景,不只是磁峰鎮工作人員流淚,作為代表發言的張振清也紅了眼眶,“說起當年,心緒仍然不能平靜,但一路看見彭州的新貌,心里忍不住感嘆,大災之年,大家能迅速重建,黨和政府全力以赴的同時,四川百姓的自救重建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他感嘆,“這人間,除了生與死,其他都是小事。因此,要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
現場還不斷被提起的感觸是,救災時看到不少人在木板、紙板上寫著“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解放軍”。隊員葉建春說,這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感激。
他們說“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當年艱辛歷歷在目大災鑄就歷史情緣
12名廈門醫療隊成員帶著家屬重回成都五院。
座談會的第二個小高潮,是成都五院播放當年廈門醫療隊參與五院救援傷員的錄像。
張振清回憶,2008年5月16日,廈門醫療隊被分在成都五院,與德陽、汶川等重災區很近。到達成都五院時,大量傷病員被安置在院子里,傷員以骨折為主,尤其是下肢骨折。
成都五院黨委書記張新強說,當年的院領導陸續退休,但五院每位職工都清楚,廈門醫療隊的到來極大緩解了成都五院人手的緊缺。“當時全院已經三天不眠不休地搶救傷員,廈門醫療隊帶給了五院力量和希望,鼓舞了士氣。”張書記說,參與救援的五院人依然清晰記得,廈門醫療隊專家在搶救生命的同時,還無私地將技術傳授給五院醫生,“廈門醫療隊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我院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感激的是,此次來訪的廈門醫療隊專家們再次帶來醫學前沿信息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成都五院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的醫護人手奇缺,有30多臺手術等著廈門醫療隊的醫生開展。負責骨科的敖占柱與何發勝剛到,就連夜給傷員做手術,為兩名壞疽患者進行截肢。楊芳裕也第一時間配合五院進行神外手術。敖占柱兩天內就做了十多臺手術,避免了造成大范圍感染。
張振清說,這些就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沒有什么特別,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通過回訪,能夠讓我們之間的友情鞏固、永續。”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齊忠權說,這是歷史情緣,未來大家還可以就學術方面繼續加強交流。
【特寫】
“講普通話的廈門護士”
讓他記憶尤深
座談會第三個高潮,是廈門醫療隊驚喜發現,當年救治的小英雄陳浩回來了。當年12歲的陳浩,在成功逃生后返回救出一名同學,在磚墻倒塌前推出一名女同學,自己被壓成重傷。廈門援川醫療隊到達五院后,陳浩由何發勝和齊忠權負責,當時,他的背部出現感染趨勢,廈門醫療隊和成都五院一直在努力幫他抗感染。何發勝當時特別在X線透視下對他的脛腓骨骨折進行手法復位。最終,因為面臨多器官衰竭,他被轉運到廣州接受進一步治療。
1.83米的大個子,有點內斂的陳浩現在在西南醫科大學讀心理學專業。“一看到這么多熟悉的面孔,感覺又回到當年,被呵護的感覺。”他說,相對于成都本地醫生的家鄉口音,當時聽到女護士對他說著普通話,覺得格外溫柔親切。這名女護士給他打止痛針、安慰他的畫面,在他的腦海里一直很清晰。據廈門醫療隊隊員回憶,當時負責照顧陳浩的是護士陳玲炫,可惜這次她因為工作原因沒法前來。
“你們都是我的救命恩人,”他誠懇地說,“地震改變了我,讓我也更懂得了感恩。”他說,如果沒有地震,他可能初中畢業后就不會繼續讀書。
“現在我對醫護人員和醫院有種天然的親切感。”他說,“現在的我變得更強大,身上的責任也更重了”。現在,他準備考研究生,方向是社會工作和公共管理,“希望將來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張振清及齊忠權告訴陳浩,歷史已經翻頁了,不要讓人生背上包袱,要記住自己就是一個正常的青年,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就好。
【花絮】
情緣·十年間
巧遇一個病例
緊急參加現場會診
這次重返時,還遇到一個插曲。工作日的成都,一早就很堵。還在趕去成都五院的路上,身為神經外科專家的楊芳裕就接到醫院傳來的緊急會診請求。
原來,5月16日傍晚,成都五院急診科接到一個緊急病例:一名被砸傷的女大學生,出現特重型顱腦損傷及伴有身體多處骨折。成都五院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時,這名女學生側臥位倒地,全身多處血跡,昏迷。經過搶救,送回醫院進行開顱手術后,仍處于深度昏迷,生命垂危。楊芳裕和骨科專家何發勝、心胸外科專家于修義應邀趕到現場,參加了會診搶救。
當年最怕如廁
怕被余震晃到坑里
彭州磁峰鎮蟠龍村,福建援建的公立幼兒園,恰巧就建在當年廈門醫療隊和成都五院醫生駐扎的地方,整個醫療隊最深刻的回憶都在這里。
昨天下午,回訪彭州磁峰鎮衛生院時,隊員韓偉和楊芳裕回憶,隊員們每天都要進山巡診,生活用水只能從自挖的水坑里取——把用過的生活用水倒在水坑邊,將重新滲透過濾后的水循環使用。隊員王東明笑說,最不方便的就是如廁,部隊幫忙挖了坑做旱廁,但每次蹲在那都很緊張,“怕一個余震,自己被震到坑里了。”
一看到橋頭的蟠龍頭,隊員們都激動了,“當時橋頭只剩一座蟠龍頭還屹立不倒,另一座被震倒在河里,我們的帳篷是‘兩室一廳’,就搭在這個龍頭旁邊。”郭櫻樟和于修義在現場回憶說。
情緣·兩代人
廈門醫療隊隊長張振清和當年來廈治療的許丹、許丹兒子合影。
再見傷員許丹
已是一個孩子的媽
十年前,許丹只有14歲,在聚源中學讀初二。現在,許丹已當媽了。
因為盆骨骨折,她被送往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救治,在病床上躺了一個月才能起床。現在,她在成都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十年間一直和廈大附屬中山醫院基金會保持著聯絡。當時的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鄒愛東在她就學期間,一直資助她。
許丹說,廈門和廈門醫療隊對她的人生影響特別大。她告訴記者,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剛轉到廈門,從火車上被急救人員轉到急救車上時,廈門的120救援人員安慰她,“等你好了,帶你在廈門玩。”那句話一下就打消了她剛到陌生地方的不安。作為第二批回川的傷員,離開的時候她很舍不得。2011年,她讀高二時回了一趟廈門。“廈門是我的第二故鄉,等寶寶大點,我帶他回去探親。”她托記者給當年幫助過她的廈門人帶回一句話,“希望好心人在生活中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因為我是大災大難過來的人,我明白平凡生活是需要珍惜的。”
難忘當年歲月
攜妻帶娃重返四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新回到當年“戰場”的12名隊員中,有6名隊員帶著家屬一起參加,尤其是楊芳裕、劉偉明、郭櫻樟還帶著孩子參加了這次活動。“讓孩子認識地震的破壞力,也讓孩子們知道,當年的醫療隊是在多么艱苦的環境下進行工作的。”他們說。
劉偉明說,5·12地震發生時,他愛人剛懷上女兒,這次讓女兒一起重返汶川,走過父母當年的援川足跡,也讓她對父母的工作經歷有個認知。這周,他女兒的周記內容就是重走父親的援川路。當年,劉偉明是推遲婚期趕赴汶川的。按計劃,他和楊芳麗已經發出了婚禮請帖,突然得知汶川大地震,夫妻雙雙報名參加醫療隊。所以,這次的重返對于他們一家來說,意義又格外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