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懷,80后青年返鄉創業 在廈門島內一家地勘機構上班的蔡福圳,有著一份體面的職業,為何還要返鄉建起這樣一座休閑山莊呢? “如果我說是一種情懷,會不會特矯情?”蔡福圳笑著說,剛開始,他僅僅想為子孫后代留一分鄉村野趣,留一分鄉愁。在這位80后青年的記憶里,小時候的家鄉窮,細窄的村道讓人們常常“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在島內工作了7年后,他發現回鄉的路越來越寬敞,城里人的消費觀念也正逐步改變——“伏到泥里種菜摘菜”,成了都市年輕消費群體回歸山野、回歸自然的新時尚。 “我們村前靠海,后靠山,地理位置這么好,沒有理由這么窮!”身為雙嶺村人,蔡福圳很早就在思考村子的發展之路。這些年,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點燃了他的創業激情。他覺得,面對著廈門島這樣一個都市,灌口鎮尤其是雙嶺村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夠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能源源不斷把城里面的人帶到我們鄉下來,把鄉下的農產品賣出去”。 蔡福圳不僅出資出力經營山莊,還把父母、妻子都叫來當幫手。采摘園地、農產品售賣、野炊營地、濕地景觀、露天吧臺電影等幾個功能區,多半源自他的想法,原汁原味地滲透進了山莊的每一個角落,水稻田是古梯田,柴火灶是原創設計并手工打造的,大棚種植采摘也保留了古梯田的田埂,就連建筑材料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如溪里撿的石頭,村里收的門板桌椅。 瞄準近年來日益增長的親子研學旅游,山莊陸續開發了引來山泉水灌溉的藍莓種植與采摘區、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實踐基地、農產品分揀包裝初加工手工坊、農耕文化體驗展示區等不少適合親子家庭的項目。例如,即將開放的農產品分揀包裝初加工手工坊,可以讓游客在這里學習體驗豆腐、五香的制作。 轉變發展思路后,來村里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僅周末一個上午,山莊就要接待800人。蔡福圳又尋思著要把小型農家樂變成村民們共同致富的“創業平臺”——豐富產品類型,把村民們耕種養殖的優質農副產品打包出售;辦起團隊旅游,讓游客們可以嘗到最地道的農家菜肴。僅去年一年,他就賣出了500多萬元的農副產品。在增產增收的同時,山莊還吸收了近30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帶動當地農民增收。但蔡福圳有著更深遠的考慮,他希望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來轉變周邊農民對青山綠水的認識——青山綠水也可以變成金山銀山。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有了積極性,土地等生態資源也就保護住了。 乘東風,“創業因子”頻萌生 跟蔡福圳一樣,不少返鄉青年把家鄉獨有的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等融入自己的“創業因子”,借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在青山綠水間擼起袖子加油干。 出生于1992年的方照,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4年前從廈大畢業后,這位集美后溪的小伙子,就聯手校友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回鄉種地,打造一個現代互聯網農業企業!他賣了家里的房子,加上政府支持的資金,在雙嶺村承包了連片的118畝的農田,打造“禾祥西”生態新農業基地,大棚種植圣女果、草莓及網紋甜瓜,全部采用離地栽培、無公害種植。 與傳統農業不同,他們有自己的廈大校友研發團隊,從選苗、灌溉、化肥配比、株距等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就連用來在大棚內授粉的雄蜂,都是從比利時空運過來的,一只成本就要5元錢。依靠線上銷售,每周采摘的幾百張門票總能在30秒內被搶光,“禾祥西”由此也匯集了6000多人粉絲團,線下則銷往全國各地。今年,方照與元初食品超市簽訂合作協議,為超市供應圣女果。現代化農業種植方式及銷售方式,讓他的產品受到市場的熱捧,采摘的價格是每公斤60元起步,是普通產品的好幾倍,由此帶來的毛利潤達到30%~35%。 除了建設山莊、生態農業基地外,雙嶺村越尾山腳下的“紅色文化”保留地——從上世紀70年代保存至今的“知青樓”,也在返鄉青年轉包下,修繕成為民宿對外開放。百米灌口鄉土文化長廊,圖文并茂地展示著灌口的文物古跡、歷史淵源和知名人物;方寸展覽館展出上千件油票、糧票、船票等如今已經難覓蹤跡的老物件……以知青樓為核心打造的龍谷山莊,正被逐步打造成廈門唯一的一處知青文化園,奮斗、勤奮、團結的紅色文化以及果蔬采摘、垂釣、露天電影、戶外KTV等豐富的休閑娛樂項目,受到越來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睞,一年平均有三四萬人次的游客量,周末、假期高峰時一天要接待五六百人。 |
相關閱讀:
- [ 05-22]廈門集美舉辦廈門“惠臺60條措施”政策說明會
- [ 05-22]廈門集美:民俗日設定“鬧鐘” 尾牙宴變公益日
- [ 05-22]凝聚兩岸親情 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6月2日登場
- [ 05-22]集美后溪長途汽車站將平移330米 預計2019年底全部完工
- [ 05-22]廈門集美:民俗日設定“鬧鐘” 尾牙宴變公益日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