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3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當五月天這首講勇氣和夢想的歌響起,臺北華山文創園區里的青鳥書店已是“爆棚”狀態。 昨日上午,“青年創想未來”座談會在這里舉行,與會者希望藉由兩岸青創環境的探討,鼓勵臺青登陸發展,開創一片新天地。 登陸創業:別單打獨斗,“打群架”更好 “臺灣創業者相對較辛苦,經濟環境不如以前,市場也不夠大,所以走出去絕對是臺灣團隊必然的選擇結果!”談及現在的臺青登陸創業潮,兩岸暨跨境創新創業交流協會理事長簡榮宗如是分析。他以自己在大陸創業為例,鼓勵大家勇敢走出去,“因為世界很大”。 在簡榮宗看來,資訊、資金、資源往往是創業團隊最缺乏的三項要素,所以他發起成立兩岸暨跨境創新創業交流協會,目前已有200多個臺灣創業者加入,“創業者需要結合‘打群架’,才能走出去,我們正積極幫助大家找到適合的合作伙伴,讓更多團隊與國際接軌”。 微博暨新浪臺灣總經理李蓓芬指出,過去的創業家較重視“應用服務”,現在的創業者著重于“內容創新”,但不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走出臺灣、放眼全球,“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大家要一同攜手合作創造新時代”。 TeSA臺灣電子商務聯誼會電商大學事業群副總周振驊也認為,臺青到大陸發展不要單打獨斗,而要著眼于資源整合。他同時指出,臺灣市場密度高,很容易進入,但很難擴張,如果青創愿意到大陸發展,在同文同種的前提下,各方面都能有加乘效果。 如何突圍:發展“VIP服務”,以質取勝 臺灣青年西進大陸發展,對兩岸市場的差異化往往摸不透,長期輔導臺灣創業團隊的上海金山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副主任湯嘉恒對此有自己的觀察。他發現,近幾年兩岸間創業環境變得越來越不一樣,移動互聯網產業在大陸加速發展,并且影響更多年輕創業家崛起,“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民眾收入與消費意愿持續升高!現在是兩岸間很好的機會,有很多臺灣的文創與服務業品牌,在大陸都找到了新機會”。 在湯嘉恒看來,兩岸創業的不同主要在于產業、產品、創業態度及市場政策面。他特別指出,臺灣創業者的心態往往是“怎么做才好?”大陸創業者則是“做了再說”。一個求“好”,一個求“有”,差很多。 談及創業初期成功的三大要素,湯嘉恒總結指出,“現金為王(啟動基金)、市場區隔(獨特性)和現場營銷(親自擼起袖子干)”。 開發經營手機軟件的臺青、寓意科技執行長施政源在接受導報駐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陸市場雖然大,但對臺灣創業團隊來說,能掌握大市場的人相對還是少的,所以可以發展“VIP服務”,也就是做少數人的生意,做到專精,以“質”取勝,再跟當地人結合發展“量”。 |
相關閱讀:
- [ 05-23]兩岸婦女將再聚海峽論壇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 [ 05-22]集美?誠毅志愿者聯盟為兩岸親子彩繪研學記憶活動助力
- [ 05-22]“用愛,彩繪母親的愛”兩岸親子彩繪活動
- [ 05-22]凝聚兩岸親情 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6月2日登場
- [ 05-21]弘揚傳統文化共繪兩岸親情 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將舉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