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圣駕巡安文化節在海滄舉行
東南網5月26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盧超穎)來自兩岸30多個表演方陣,上萬名信眾匯聚一堂,讓整個海滄“熱鬧滾滾”。26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保生大帝圣駕巡安文化節在廈門海滄三都瑞青宮舉行。
今年文化節陣容強大,火鼎公婆、拍胸舞、蜈蚣閣、雜技龍隊、天子傳音等閩南傳統非遺或民俗表演先后亮相。廣東銅鑼鼓、布袋馬、汕頭蜈蚣舞等難得一見的外省非遺項目,也作為特邀團隊前來助陣。值得一提的是,瑞青宮特有的(乩童)腮部穿劍民俗特技驚艷全場。
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間的滄江三都瑞青宮供奉著廈門唯一一尊棕色臉保生大帝。在清朝年間,不少當地民眾漂洋過海到臺灣,隨之請去了瑞青宮保生大帝的香火,令瑞青宮成為不少臺灣保生大帝宮廟的祖廟。今年的文化節還吸引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信眾組團參加。
閩南傳統非遺或民俗表演先后亮相
現場,廈門市海滄區三都蜈蚣閣傳習中心同時揭牌,今后三都瑞青宮將作為蜈蚣閣一個傳習點開展有關傳習活動。與往年龍頭龍尾的蜈蚣閣造型不同的是,今年由瑞青宮特別制作的蜈蚣閣則是蜈蚣頭尾,是真正的“蜈蚣閣”。
“蜈蚣閣是海滄獨具特色的民間游藝活動,也是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海滄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瑞青宮對蜈蚣閣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很大貢獻,每年的文化節,附近居民都要制作幾十節的蜈蚣閣,用最原始的人工扛抬方式繞境巡安。
火鼎公婆
“瑞青宮所在的位置,就是當年的月港北岸。”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介紹說,三都瑞青宮地處海絲重鎮——滄江古鎮,這里還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祭祀廟。
廈門文史研究專家洪卜仁表示,瑞青宮歷史悠久,傳承文化的同時還聯系著兩岸民眾的情感,“每年的巡安文化節,對于臺胞以及海外游子來說,就是一種鄉愁,召喚著他們回來尋根問祖,傳承文化”。
據悉,三都瑞青宮還將結合廈門目前正在打造的滄江古鎮項目,規劃建設一個包含文藝民俗表演區、蜈蚣閣傳習中心、多媒體展覽室、戲臺賞荷區等在內的文化園區。
布袋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