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選手擊水中流,各顯神通。 【特寫】 解密傳統工藝 展示“匠心制作” 兩岸龍舟制作老手藝人受邀來集美 從木頭選材、裁切到木料暴曬風干、組裝安座再到修整、填縫、防水,一艘傳統龍舟的“誕生”需要經過十幾道復雜工序,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雖然如今的競技龍舟已普遍采用玻璃鋼、碳纖維等新型材料批量制作,但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大陸,仍有一批匠人仍堅持精工細作,以手工木作的方式傳承千百年來的龍舟制作傳統工藝。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龍舟制作這門難得一見的傳統手藝, 昨天在大社宗祠廣場“開市”的兩岸龍舟市集專門請來兩位老手藝人,來自臺灣的劉清正和來自漳州的鄭水土展示他們制作的龍舟模型,介紹木制龍舟的傳統工藝。 臺北劉清正: 制作的龍舟“開往”世界各地 “我從十七八歲開始學做龍舟,近60年來只做了200多艘,很多作品已經出國了。”76歲的劉清正先生來自臺北的造船世家,是現在臺灣地區為數不多的傳統龍舟手藝師傅之一。 他有一個絕活:再復雜的訂單都不需要畫草稿。經由他的巧手,一艘艘制作精美的龍舟“漂洋過海”,出現在美國、加拿大、荷蘭、南非、日本等國的龍舟賽上,向全世界傳播龍舟精神和中國文化。 臺北每年舉辦熱鬧的龍舟賽,常常有外國隊伍來參加。“有一年,一支來自德國的隊伍在臺北參加完比賽,因為回國后也要賽龍舟,所以專門借了8艘龍舟,后來還了6艘——另外2艘送給他們了。”幾十年來,劉清正遇到不少外國人“找上門”,“還有一次,加拿大隊伍定制了好幾艘龍舟要回國比賽,但是他們是第一次舉辦龍舟賽,對比賽規則不了解,專門請我去幫他們籌備比賽。”作為“龍舟使者”,劉清正不僅是龍舟手藝人,而且在龍舟賽中當過舵手、鼓手,此前還參加過三次集美的海峽兩岸龍舟賽。 漳州鄭水土: 家族手藝后繼有人 來自漳州龍海、今年61歲的鄭水土同樣出生于造船世家,家族造船技藝傳到鄭水土這一輩已是第六代。鄭水土的家中珍藏著一本家傳的手繪《海澄鄭氏造船圖譜》,記錄了百余年前十多種小型船舶建造方法,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對于每一件作品,鄭水土都認為,必須慢工出細活,制作周期通常要好幾個月,首先選材就要花費很多時間。閩南龍舟多用杉木制作,為此他常常往武夷山跑,就為了尋覓一塊合適的木材。 木材選好后,就是“開板”,將原木切成一片一片的木板,然后進行“水底崎”“肚壁”“頂單”“掘手”“拍竹”“水波”“內抽”等一系列復雜工序。最難的部分是船底板曲線和弧度的處理,那是決定龍舟能否快速平穩行進的基礎。 制作傳統龍舟既需要細心和巧手,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性子,讓鄭水土欣慰的是,家里有不少愿意學習手藝的晚輩,將造船和龍舟制作的傳統傳承下去。 |
相關閱讀:
- [ 06-02]廈門海峽兩岸龍舟賽期間 10條公交線路調整
- [ 06-05]龍舟文化節周六集廈門美開鑼 兩岸龍舟賽同日揮槳
- [ 06-05]廈門集美:共賞龍舟競渡 感受傳統文化
- [ 05-28]蛇船賽似龍舟賽 聽在外國的廈門人說過節事
- [ 06-04]廈門集美龍舟池將設置安全圍欄 預計兩個月內完成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