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養分離 機制聯動 過蕓溪發源于天竺山,干流全長15.12公里。這條海滄區的母親河,宛如一條長龍蜿蜒在沃野之間。日前,記者在過蕓溪大曦山段看到,這里河道寬闊,水體清澈,魚兒在溪中戲水,白鷺在岸邊起舞。 盡管如今水清岸綠,幾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流域范圍內蛋鴨養殖業、瑪瑙加工業規模較大,存在污水亂排、河道亂占等亂象,不僅流域水質差,還嚴重影響防洪排澇能力。 改變,源于河長制的實施。2014年底,過蕓溪被廈門確定為小流域治理試點單元。彼時,當地在流域范圍內疏浚河道、控源截污,沿線生態系統修復成效明顯。去年,《廈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出臺。按照部署,過蕓溪由街道書記、主任任雙河長,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進一步維護水清河暢岸綠。 管養分離是流域治理的基本模式。據介紹,政府通過購買服務,聘請河道專管員巡河,同時把河道保潔、河床護坡養護等工作交由養護公司負責,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監督評價河流保護管理效果。 5月22日,東孚街道的河道專管員胡娟娟巡河時發現,過蕓溪主干流有牛群在溪里嚼草,立即拍照發到“河長群”,同時聯系養護公司,由勞務隊員驅離。問題上報后,由各級河長根據各自職責和能力處理,需要綜合執法的再由區河長辦下發河長令,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處置。 “溪流管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及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領域。”海滄區副區長、副總河長柯少敏說,“河長群”里除各級河長,還有水利、市政、環保和城建等有關部門共同治理,聯動機制有效避免“九龍治水水不治”。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海滄區實行河長制的“樣板”,被復制到全區所有河湖庫和塘渠口等水域。“各級河湖長巡河主動性增強,履職明顯到位。”柯少敏舉例說,過蕓溪現有的94個排水口中,有30多個就是在走村串戶的重新排查中被發現的。 隨著各大溪流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去年廈門的降水量顯著偏少,來水量比上年度減少近五成的情況下,省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溪流斷面年度水質達標率比上年提升了9.1個百分點。 一檔一策 多措并舉 水域水質的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則在岸上。“升級版”河長制全面推廣后,廈門著手調查污染源,對流域范圍內工業點源、農業面源和生活污染源總量構成及具體分布進行記錄,從而形成“一河一檔”,并編制“一河一策”,進行針對性的綜合整治。 所謂“一河一檔一策”,“檔”是河流、湖泊的詳細調查報告,同時列出河流的問題清單,為治理樹靶子;“策”則指的是河流治理保護對策。“一河一檔一策”編制工作,正是河長制工作的重要內容。 據介紹,今年是河長制深化推進年,全面推行湖長、庫長制是工作重點之一。按照要求,所有水域,大到水庫、小到山塘,都應建立湖長、庫長制。目前,包括島外的海滄湖,島內的筼筜湖及湖邊水庫等,均已列入湖長制范疇。自去年初開始,這些湖、庫也根據河長制工作部署,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開展污染源調查,并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編制“一檔一策”。 吳金金是筼筜湖“一湖一檔一策”編制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不久前,她先后到市政園林局、市區兩級河長辦、筼筜湖管理中心及污水處理廠實地走訪,收集了解湖泊的全面情況。同時,帶著定位儀與測量儀對湖區范圍內的排污口重新進行定位測量,更新已經過時的資料。 “湖泊不像河流,調查兩岸就能找出污染源,而要逐一排查整個匯水區域,確定污染原因。”吳金金說,筼筜湖整個匯水區域面積是37平方公里,從去年7月至12月,幾十位專業工程師加班加點才共同完成編制工作。在200多頁的調查報告中,大到整個匯水區地圖,小到每一個排污口的精確位置,都詳細記錄在冊。 這些前期工作,也為開出治水良方打好了基礎。“筼筜湖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一個湖泊,湖水污染原因復雜,涉及各行政職能部門。”筼筜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徐向偉說,有了“一檔一策”,再發揮湖長制的總體協調作用,實現相關責任單位從源頭治理、中間減排到落實末端處理等各環節齊抓共管。 因湖施策,目前,筼筜湖水質除氮磷等略有超標,其余都達到或者優于海水水質四類標準,部分指標達到三類標準,白鷺等成群棲息于此,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記者從廈門市河長辦了解到,廈門的河流、湖泊均已完成“一河一檔一策”編制,獲水利部肯定并在太湖流域片區河長制工作會上定為先進典型。 |
相關閱讀:
- [ 06-05]探訪廈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指揮中心
- [ 06-05]廈門灣最大深水散雜貨泊位后石港區3號投產
- [ 06-05]廈門海滄35名新任臺胞社區主任助理上崗
- [ 06-05]2017廈門環境質量公報展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亮點和成效
- [ 06-05]廈門始終以擁抱者姿態承接臺灣產業轉移 助推經濟共同前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