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細平在他的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內研究文物。楊珊珊攝 東南網6月5日(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在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簡稱北師大海滄附校),有一個“奇葩”老師,他在教學之余癡迷收藏,30年間將大部分工資“砸”進了古董堆里,換來數千件藏品,而后更是將藏品搬進校園開起了“博物館”,在其中為學生講課。有趣的是,“收藏狂人”林細平老師“古董堆里把課上”的教育方式,不僅收獲了許多學生和家長的熱捧與支持,更形成了學校特色教育的一個生動案例。 癡迷收藏 將愛好帶進課堂 “通常鑒定古錢幣的第一種方法是聽聲音,來,大家可以拿起面前的錢幣……”上周,在北師大海滄附校的“林細平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內,美術教師林細平正在給五年級的學生上校本課程。 從拿起放大鏡細致地觀察多個朝代古錢幣的不同,聆聽老師介紹不同古錢幣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再到動手鑒別真假古錢幣,一堂課結束,學生們仍興趣盎然。 而課堂上用作教書工具的古錢幣,正是來源于林細平多年來的收藏。雖然這個工作室內的藏品只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但品種也已足夠豐富,不僅有古錢幣、票據票證、花錢,還有銅鏡、瓷器、古玉、漆器等,儼然是一個小型博物館。 海量的收藏,源自于林細平從小對收藏的興趣。出生在泉州惠安的他從七八歲開始就對火花(火柴盒上的畫紙)、郵票等情有獨鐘,1986年,畢業后拿到第一份月薪的他立即用工資買了幾十套火花,充實自己的收藏,并從此“入坑”——收藏成為30多年來他在教書之余最大的愛好,同時也花去了他大部分工資。 瓷器、古錢幣、玉器……林細平的“藏庫”日益豐富,而伴隨著收藏路上的跌跌撞撞、與藏友的不斷交流增進,林細平逐漸提升了自己的收藏水平和知識。 2005年來到北師大海滄附校任教時,林細平的藏品已經小有規模,出于自己的興趣和分享的想法,他在校內開設了收藏興趣班,受到不少學生的歡迎。2006年,林細平帶頭研究的課題《收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由學校申報并獲批了廈門市“十一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在發展收藏愛好的同時,他越來越多地將收藏與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對收藏品的探究和講解,以生動的場景向學生展示其背后的美學概念、歷史文化知識。 |
相關閱讀:
- [ 06-05]第六屆兩岸公益論壇今在廈門海滄開幕
- [ 06-05]首個征期全員完成申報 海滄地稅多舉措護航環保稅順利開征
- [ 06-05]海滄現場辦公“零距離”,將從嚴治黨延伸至“最后一米”
- [ 06-05]兩岸國學專家“海滄行”開幕
- [ 06-05]廈門海滄35名新任臺胞社區主任助理上崗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