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梁靜)生于世紀之交的“千禧龍娃”,昨天正式成批量走上高考舞臺。
他們在高考第一科語文考試中遇到的作文,是專為“世紀寶寶”量身定制,且緊扣“中國夢”特點的題目。需要他們在18歲成人之際,在高考考場上,完成一次神圣的跨時空“對話”——以“世紀寶寶”的身份,寫封信給2035年18歲的人。
今年福建考生用的依然是全國I卷。今年的材料作文命題有何特點?考生該怎么寫才能得高分?一起來聽聽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三位名師的專業分析吧!
時代敘事與自我表達
文繼炬廈門一中語文高級教師
全國I卷作文題選擇“材料+引導語+任務指令”的形式,從命題的價值取向上看,將人的存在與發展置放在國家、民族與時代發展的宏大背景之上,要求考生思考個人與時代、個人與國家、個人與民族之間的關聯,既有歷史的回顧,也有現實的觀照,又指向未來,其視野的宏闊與格局的廣大延續了全國卷一貫的命題思路,有利于考生自由表達,暢所欲言。
材料聚焦考生最亮眼的身份標簽——與新世紀同步,在新時代成人的“千禧寶寶”,以大事年表的方式截取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大歷史時刻,涉及國家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和民族復興的夢想,以及災難之中所表現出的民族品格,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歷史感,要求考生能從中捕捉、提煉、概括、理解中國當下的現實,結合自身實際思考青年人如何投身于新時代,做時代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思考者,表現個人與時代、國家和民族休戚與共的關系。這樣的命題并沒有超出平時的訓練和指導,相信考生能從容應對。
但是,材料看似貼近一代人的成長敘事,卻多從大處落筆,且價值觀單一,這種暗示與引導很容易使寫作凌空蹈虛,面目雷同。所以在試題的價值引領之下,適度移情與聯想,以體現語文性,就顯得十分重要。這里,引導語的作用不可忽視,所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是告訴考生要多從自我或家庭的角度去感應時代,從代際差別的角度去思考時代,以體現歷史意識。
比如,立足于自我與時代、個人與國家,談科技創新的時代青年人應有怎樣的歷史使命與擔當,應以怎樣的姿態匯入民族夢想的洪流以實現生命價值;再比如,通過回顧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重大災難性事件——汶川地震,來感受和思考民族精神與性格的堅韌頑強,思考自我生命建構中如何應對磨難,發現卑微之中的堅韌與光芒;又比如,通過敘述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國策對生活的影響,呈現父輩與自我的“際遇”,以感受時代變化的脈搏,表達自己投身于未來鄉村建設的美好構想……總之,將時代敘事與自我表達結合,體現世紀青年的特殊身份與心靈訴求,在宏大題目之下,依然可以找到自由發揮的縫隙。
當然,這道題目還有一個限制,即留待2035年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這需要合理聯想和想象,以體現“讀者意識”:作為寫作者,現在的“我”與未來的“我”的關系,“我”與出生于新時代、又在新時代成人的新一代“18歲”又是什么關系,應該以什么話題進行交流,如何交流……這些問題需要想清楚方能妥帖接地。
立足材料基于任務個性審題
謝業昌廈門雙十中學語文高級教師、201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評卷中心組成員
對于廈門考生來說,今年高考作文題目與2018屆高三市統考的質檢作文題目有些相似,容易讓考生產生熟悉感,甚至誤認為題目被猜中。實際上今年高考作文題目無論是材料內容的根本指向性,還是寫作要求任務的獨特性,與質檢作文題都不盡相同,寫作要求不允許考生直接套題。正確做法是立足于材料的獨特內涵深入分析,充分考慮寫作任務確定潛在讀者,并結合自身的獨特閱讀及生命體驗確定寫作角度。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該如何審題?
首先,作為任務具體的材料作文審題時,需要清晰題目的具體寫作要求是什么。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審題時必須結合所給材料進行聯想思考,同時要明確寫作的潛在讀者是2035年18歲的年輕人。
既然寫給2035年的18歲青年,就要求考生要結合自身對這個時代種種事物內涵的理解,又要假想自己是2035年的長者,給未來的晚輩或鼓勵、或忠告、或端正認識、或闡釋這個時代青年人的追求等等,這與寫一封信給自己的語體風格完全不同。特別說明,題目沒有要求必須用書信體,所以不一定要用書信體。
其次,這則作文的材料應該如何審讀?材料選取六個年份中與“00后”有關典型內容與事件,這就要求考生要對這些內容做概念上的理解與分析。同時,寫作要求雖然沒有“使之形成有機關聯”,但對材料進行整體理解就應以聯系的觀點分析這些內容。對所給材料做深入理解之后,考生可以抓住關鍵詞“際遇”“機緣”“使命”“挑戰”“追夢”“圓夢”等展開思考構思。
最后,考生要結合寫作具體任務,明確寫作對象,結合自身閱讀與生活的獨特體驗,選取角度,擬定立意,選擇文體,表達思考。
文章是寫給2035年18歲的青年,考生可以從現在這個時代賦予這一代“00后”的使命出發,談及現在這代人如何將個人的發展與時代的責任和使命相對接,去實現超越庸常的人生價值等等。
總之,今年的高考題繼承了2017年全國一卷的命題方向,充分體現考試大綱將“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核心立場與基本功能。
虛實相映有無相生
王雪梅廈門外國語學校語文教研組長
虛者實之,實者虛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全國I卷作文題目“世紀寶寶中國夢”可以說在命制上充分體現了道家相反相成的智慧,卻又很好地傳承了儒家家國天下的情懷。
一、以實為用,以虛為本——關注具體現實背后的思想語境與價值引領。
這是一則開放性材料作文題。以中國新世紀以來重大歷史發展節點為線,從經濟、科技、民生、社會多個層面,以典型性的現實事件為依托,精準對接這一代考生成長的重要時刻,喚醒考生的共情意識,加深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引導廣大青年參與社會,增強責任與擔當意識,從而形成修身、齊家、治國而平天下的精神格局。“實”乃考生與時代同呼吸的具體情境,而“虛”則是背后宏大的思想語境和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
二、實則虛之,虛則實之——關注宏大敘事背景下的個體關照與任務指向。
話題看似立足大處,兼具時代性、歷史性。但又并非無源之水,所選事件與考生成長息息相關。世紀寶寶們2018已然成年,考題命制充分體現對這一代人成長階段的密切關照。由宏大敘事之“虛”而入青年個體生命之“實”,“實”中亦寄托“虛”處的殷殷期許。
在具體的任務指令中,有“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字樣,通過主體和對象的明確,激發想象力和交流愿望,這是交際寫作理念一種具體而微的真實呈現。過去、現在、未來廣闊的時空維度,又賦予了宏大敘事以鮮活的血脈。
三、有中觀無,無中生有——關注家國情懷背后的審辨思維和寫作空間。
當然,話題過于宏觀會有價值單一之虞,若說全無審辨空間卻也偏頗。發展中并非無傷痛,輝煌背后也并非無陰影。青年與時代共榮之余,亦有“佛系青年”“空巢青年”“垮掉的一代”等不和諧聲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我們的祖輩、父輩也未嘗沒有走過彎路。于“有”中觀“無”,在揚棄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又何嘗不是對歷史的負責,對家國的深情,對傳承的一種正確態度?是為大“有”。
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關注考題命制的創新性和指向引領。
題目一出,一片“押中”之聲,暴露了命制盡入天下英雄彀中的局限。全國I卷對教育教學具有引領作用。在保持題目命制的正統性、穩定性之余,應體現創新性和指向性。創新性、指向性不足,教與學皆易因循。
瑕不掩瑜,就時代語境而言,I卷作文題仍不失為一道“取其法度,兼以巧思”的好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