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工作人員在勸導流浪孩子們。記者彭怡郡攝
海西晨報訊 (記者 彭怡郡)長時間在外流浪,無家可歸或者不愿回家,這些流浪孩子,你注意到了嗎?在日常巡查中,廈門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會把他們勸導進站,提供矯治服務。然而,很多孩子覺得在救助站里有約束、不自由,因而不愿進站。為此,針對這些流浪孩子,救助站提供特殊進出站模式,并在矯治過程中輔以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重回家庭和社會。6月19日是全國救助機構開放日,記者到廈門市救助管理站,探訪救助站的創新救助模式。
現狀
流浪孩子不愿進救助站
天氣熱了,流浪的孩子喜歡成群結隊地在外玩耍。近日,記者跟隨救助站工作人員,在圍里社找到了幾位流浪孩子。
15歲的小翁是貴州人,跟隨父母來廈。因為和父母有矛盾,他不愿回家。去年,他認識了一些損友,做了一些壞事,之后被勸導進了救助站。在救助站工作人員勸導下,小翁的爸媽把小翁接回了家。然而,沒過多久,他又開始在外流浪了。“救助站里提供一日三餐,還有老師教課,各方面條件都很好,我在那住了三個月。不過,救助站是封閉式的,住的時間長了,感覺不自在。”小翁說,他希望能在外找份工作,可他還沒到務工年齡,很多地方都不敢錄用他。
不肯回家,也不愿進救助站,這是很多流浪孩子面臨的問題。救助站工作人員表示,在日常勸導中,他們常聽到孩子說,救助站太封閉,很難和外面接觸,他們沒辦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不肯進站,等等。但實際上,對于這些孩子來說,能有容身之處,學習一技之長,懂得和人相處,才是最重要的。
創新
對現有模式做合理改變
為了更好地讓流浪孩子打消顧慮,愿意進站,救助站準備做一些探索。首先,力圖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對現有救助模式做出一些改變,適當調整出站程序,消除流浪孩子的顧慮;同時,站內除了提供矯治服務外,通過深度挖掘內部資源,由站內的電工、醫務人員為孩子們提供技能培訓和醫療常識,既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溝通交流能力,普及法律知識,也讓孩子們掌握一技之長。下一步,救助站還計劃邀請教師志愿者進站,給孩子們普及基礎教育知識。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回歸家庭和社會。”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救助站力圖幫助孩子和家長掌握溝通技巧,因為只有親子間溝通順暢了,才能消除孩子外出流浪的動機。
此外,救助站還將加強站外救助這一常態化機制,到流浪未成年人經常出沒的地方,為他們提供提供食物、衣被等物質支持,并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開展適當的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盡量勸導他們進站。
普及救助政策關愛流浪人員
開放日當天,救助站還在火車站南廣場舉行主題為“推進陽光救助,履行兜底職責”的相關活動,宣傳與救助工作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及有關救助尋親的方法和流程。同時,救助站加強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大眾關注流浪乞討兒童問題。
當天,救助站還邀請了數十名熱心市民走進救助站和兩個托養機構,參觀救助場所的功能布局,了解救助工作的內容和流程。
工作人員表示,市民在外遇到露宿流浪漢,也可盡量勸他們到救助站尋求幫助。如果流浪人員沒有返程路費,只要其能報出真實家庭地址,經核實確屬需要救助者,凡是從廈門能到達的地方,救助站都會無償送他們返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