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海洋垃圾防治體系 近年來,在廈門海域出游,常能邂逅美麗的中華白海豚。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廈門共發現中華白海豚46群257頭次,群體遇見率為1.98群/100公里,個體遇見率為11.07頭/100公里。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華白海豚,在海域生態環境繼續保持穩定態勢的同時,廈門海域生物多樣性狀況繼續保持相對穩定。多年來,廈門針對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了“規劃引領,科技支撐,系統保護,執法有力,公眾參與”的先進理念的保護區管理模式,主要保護物種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種群穩定并逐步回升,棲息地生態環境得到科學修復和提升。 廈門的保護區管理經驗由此在全國范圍不斷示范推廣,去年,國家農業部漁業主管部門委托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編制并牽頭實施全國《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牽頭發起成立了全國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 6月17日晚18時,廈門灣海洋垃圾監測平臺上顯示:“18日清晨6點到當晚6點,九龍江垃圾來源量為微量,垃圾進入河口區后向東漂流,主要影響海滄碼頭沿線近岸海域及沙灘。建議在雞嶼西側水域進行預防及相應攔截,建議在海滄碼頭沿線近岸海域及沙灘進行海上垃圾收集。” 提早一天得到的海洋垃圾預報和處置,得益于廈門—舊金山“伙伴城市”合作機制的開啟,廈門由此完善了海洋垃圾收集處置機構,制定了海洋垃圾應急處置預案,實現了溪流入海垃圾漂移軌跡和分布區域的預測預報。 依托海洋三所,廈門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評估與防治技術業務化的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對入海垃圾尤其是微塑料垃圾做了細致的調查研究,從海洋垃圾的來源、種類、數量、分布特點等入手,分析惡劣氣候條件下進入廈門海域的垃圾及其影響;建立了廈門海洋垃圾數據庫,為開展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礎數據支持;實現了每日對九龍江流域入海垃圾漂移軌跡、時間及分布區域的預測預報,從去年7月起,預測預報結果通過多個媒體平臺向社會發布。 據統計,僅去年一年,廈門海域打撈清理海漂垃圾總量為1891噸,較前年減少了21.11%,海洋垃圾防治成果顯著。 此外,廈門專門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合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為應對惡劣氣候條件下海漂垃圾的應急處置,成立了應急處置協調小組。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廈門探索,頂層設計有力,創新舉措不斷,綜合治理成效斐然,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助力。 |
相關閱讀:
- [ 06-21]廈門:兩岸音樂人聯袂演出 閩南語歌曲情動鷺島
- [ 06-14]傳統賣場謀求突圍新零售帶來新商機 商超大鱷“暗戰”鷺島
- [ 06-14]上月廈門啤酒進口量全國第一 鷺島球迷為世界杯瘋狂
- [ 06-14]廈企匠心助力李云迪廈門巡演 云指肖邦奏響鷺島華章
- [ 06-01]鷺島飄出天籟童聲 驚艷世界屢獲大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