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整合公共資源 或是轉型出路 康火燦回憶,20世紀90年代,為繁榮廈門的城市文化、發展便民服務,市里牽頭建設了第一批報刊亭,“當時第一批報刊亭僅有5座,既售賣報刊,又經營公用電話。”他記得,從前的報刊亭業主常給游客指路,售賣旅游地圖――從這個層面上說,報刊亭曾是廈門城市對外的一個小窗口,也是便民服務站的一個雛形。 不過隨著雜志零售的低迷,報刊亭的生存空間被一再擠壓,各個報刊亭選擇發展“副業”維持生存,而“副業”的開展又引發了一系列亂象:售賣的雜物放到店外屬占道經營,侵占了公共空間,而售賣早餐是否取得食品安全相關證書也未可知……被市場經濟催動的“野蠻生長”,讓報刊亭呈現出一種混亂的狀態。 怎么管?取消報刊亭肯定是一種選擇,畢竟其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甚至被一些便利店所替代。也有人提出保留報刊亭,幫助其“進化”為功能更為強大的“便民服務站”。市民陳先生說,曾在杭州街頭看到,智能化報刊亭與城市自行車停放亭、圖書自助借閱亭相連而建,人們能在亭前買報刊、充公交卡,還能收寄包裹。“方便、文明,而且美觀。”他說,部門牽頭來規劃、整合、管理,將街頭的公共資源整合,或許也是報刊亭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性。 【數據】 報刊亭數量2010年后一路下滑 湖里區已難覓報刊亭 據廈門郵政公司提供的數據:2000年,全市報刊亭為68座;2010年,全市報刊亭數量增長到257座,為歷年最多;2010年后,報刊亭數量開始逐年以5%至10%的數量下降,到目前全市范圍內僅存104座報刊亭。 作為親歷了郵政報刊亭成長過程的資深業務骨干,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告訴記者,現在島內報刊亭僅剩下67座,而在島外,海滄13座、同安5座、集美19座。這其中,湖里區范圍內已難覓報刊亭的蹤影。據郵政公司透露,接下來,廈禾路上的多家報刊亭也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 報刊亭銷售額 經歷10年高速增長2013年成為拐點 從廈門郵政公司提供的數據上看,2000年至2010年期間,全市報刊亭每年的總營業額從600余萬元直線上升至2100余萬元;在接下來的5年里,報刊亭的銷售額基本維持在2000萬元左右,數字止步不前,可以說,這段時間的經營已經開始現出疲態;2013年可以視為拐點,總銷售額開始以每年下跌15%以上的速度遞減,從2013年的2052萬元一路下跌到2017年的600余萬元。 記者注意到,在報刊亭開始衰退的2013年,恰好是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0億部,達到新里程碑的時刻。“手機、電子媒體發展起來后,有些文章通過互聯網就能免費閱讀,年輕人越來越少到報刊亭買雜志了。”康火燦分析說。據業者周先生回憶,現在每天仍有人來購買報紙,但雜志有時一天卻賣不出一本――雜志單價較高、售賣周期長,受互聯網沖擊更大。做個簡單的成本分析就能看出:雜志電子版的訂閱金額大多是紙質版訂閱額的一半,加上移動互聯網帶來諸多免費信息渠道,紙質雜志的購買需求正逐漸下降。目前,郵政公司代理著7000余種刊物,但每個報刊亭買進的刊物種類卻只有不到200種。 跟著總銷售額一起下跌的還有平均年單亭銷售額。數據顯示,2017年單座報刊亭的年銷售額僅有36302.28元,相比2007年前后的最高點11萬元下降了69%。 |
相關閱讀:
- [ 02-02]對城市報刊亭不能一拆了之
- [ 09-01]美國《僑報》刊廈門街頭異域風情
- [ 10-11]衛星數字農家書屋在同安落成 可看數字化報刊圖書
- [ 12-26]廈啟動"一張紙獻愛心行動" 發動各界捐獻舊報刊
- [ 05-10]市檔案局披露新近史料 日本報刊留下侵廈罪證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