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湖海風拂面波光瀲艷
東南網6月28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劉瑋)位于廈門島西南部的筼筜湖,旖旎卓越,時而有魚群游過,時而有白鷺翱翔,俯仰皆畫境。在筼筜湖漫步,海風拂面,波光瀲艷,深吸一口氣,咸澀的海風直鉆心肺。
據介紹,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筼筜湖還是筼筜港,湖與海相通,面積達10平方公里。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解決生計問題,開始聲勢浩大的圍海造田行動,在筼筜港西側建設起了一道堤壩,從此筼筜港便成了筼筜湖。如今的筼筜湖由四個湖區組成,天湖、地湖、松柏湖以及筼筜湖,總水面面積1.6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周邊分布著33條排洪溝、49個雨水口,是一個承擔景觀水體和防汛排澇功能為一體的泄湖。不僅如此,它還承擔著保護白鷺棲息地,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使命,堪稱廈門這座城市的“綠肺”。
筼筜湖排洪泵站
然而在不少“70后”“80后”的回憶中,“漕錐鎬”(臭水溝)便是筼筜湖的代名詞。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筼筜湖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湖區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湖水發黑發臭、蚊蠅滋生,飛禽、魚蝦幾近絕跡,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周邊百姓苦不堪言,“垂簾聽戲”的諷刺性漫畫,就是當時的典型寫照。筼筜湖污染問題引起了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從1984年開始,廈門市就開啟了長達30幾年的筼筜湖綜合治理艱巨歷程,其中有四次較大規模的綜合整治,俗稱“四期綜合整治”。原廈門市筼筜湖管理處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郝松喬回憶說:“1988年,發生了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事件,那就是時任廈門市市委常委、副市長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為日后筼筜湖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綜合治理筼筜湖無處不在
在此后30多年的建設、治理歷程中,廈門歷屆市委、市人大與市政府始終堅決貫徹習近平“綜合治理筼筜湖”的治理理念,對筼筜湖清淤擴容、興修水利、凈水排污,四期綜合整治結束后,達到了環湖截污,基本實現了“晴天污水不入湖”的治理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市政府的治理并不僅僅如此,在對水質重點治理改善后,筼筜湖環湖配套設施也隨之而來。在此期間,廈門修筑駁岸14公里,修筑環湖林蔭步行道27公里,還建成高達14米的廈門市標志性雕塑——白鷺女神,建成了廈門市唯一的大型音樂噴泉,建成高達45米的廈門市雙擁模范城市標志——“白鷺展翅”雕塑工程。令人欣喜的是,種植紅樹林生態治理嘗試取得成功。2001年起,在利用筼筜湖底清淤污泥填造的人造灘涂上、湖心島周圍以及內外導流堤,采用工程造林的方法引種秋茄、白骨壤、紅海欖、欖李、木欖以及拉貢木、無瓣海桑等7個紅樹和半紅樹植物,面積約2.5萬平方米。
魏道軍介紹筼筜湖概況
“至今筼筜湖環湖面積已達2.6平方公里,筼筜湖水質除氮、磷營養鹽有所超標,其余達到或優于海水水質四類標準,部分指標達三類標準,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白鷺等鳥類成群棲息于此。”廈門市筼筜湖管理中心主任、書記魏道軍介紹道,經過三十幾年的整治,目前,水清岸綠、白鷺齊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筼筜湖中的白鷺洲公園是國家重點公園和廈門城市原點,筼筜湖湖區亦獲得“廈門城市會客廳”的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