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薛堯 見習記者 黃語晴 圖/記者林鴻銘)書信曾是人們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很多大街小巷都有收集外寄信件的郵筒。隨著通訊工具發達,家信逐漸減少,但郵筒數量不減反增。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負責郵政公司平郵業務的相關負責人,聽相關負責人講述廈門郵筒及平郵業務的變遷。 “近五年來,郵筒數量保持穩定,略有增加。”曾分管廈門市郵政投遞業務的資深業務骨干、如今是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的總經理康火燦告訴記者。根據郵政公司提供的數據,廈門全市現存289個郵筒。 為何郵筒數量不減反增?這個情況似乎有點出乎人們的預料。康火燦告訴記者,原因是國家郵政局曾在《郵政普遍服務標準》中規定,地級市城區主要人口聚居區半徑1公里至2公里內都應設有郵筒——隨著城市區域延伸、樓盤增加,郵筒也隨之增設。 即使數量穩定,這些郵筒大部分已鮮有人光顧。如今大多數郵政公司已將業務重心轉移到快遞業務上,郵筒作為便民設施,主要滿足的是各地游客、集郵者的寄件需求,即便常常“空箱”,也依然得到保留。 平郵信件寄件數 近10年少了一半 根據廈門郵政公司提供的數據,在2008年,廈門郵政公司單年的平郵信件寄件數達到1737萬件,平均一天近5萬件;此后平郵信件的年寄件數上下波動,直到2014年,平郵信件年寄件數較上年銳減21%至1263萬件,到2017年平郵信件年寄件數僅剩下820萬件。 2014年是平郵信件業務明顯減少的轉折點,而同年,和郵筒一樣以綠色作為主打色的微信App月活躍用戶數突破5億,微信紅包功能開啟,大家逐步習慣于通過手機軟件發送節日紅包和祝福。 往前追溯,平郵業務的繁榮期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我一天最多能收寄上萬封信件,每天要在郵局和各個郵筒間來回奔波五六趟。”從業30多年的廈門郵政分公司鷺江投遞部郵遞員陳明利向記者透露,如今他所負責的9個郵筒,每天平均只能收到七八十封信件,和鼎盛時期相比有巨大落差。 寄件主要是印刷件 手寫信以明信片居多 據康火燦透露,在每年寄出的800多萬封平郵信件中,大部分是商業廣告信函、銀行、保險賬單、稅務賬單等印刷件,而這些印刷件通常由郵政工作人員到相關單位上門取件,無須經過郵筒收寄;通過郵筒投遞的大部分是手寫類信件,包括明信片、家信、賀卡等。 “以前家信多,到外地打工的、當兵的,都是寄平郵信;一到逢年過節,郵筒里就有大量家信和賀卡。”鷺江投遞部的劉經理記得,以前部隊還有專門的通訊員負責到郵政收信送信,部隊信件還要蓋上特殊的義務兵免郵資的三角戳標志。而現在,只有游客聚集區的郵筒能收到較多信件,大部分是游客寄往外省的明信片,還有少量集郵者寄的空信,家信、賀卡幾乎消失。 |
相關閱讀:
- [ 03-24]書信是中華文化的深沉回響
- [ 02-07]傳統書信何以讓我們動容?
- [ 09-15]魯迅著作驚現作者書信手跡? 廈大專家:字跡不像
- [ 12-25]10歲女孩慘死同學家 家人找到遺留書信忍不住流淚
- [ 10-10]廈門第三屆書信文化節啟動 關注自閉癥兒童家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