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 堅持打卡60天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區。”思明區市政園林局副局長徐墩煌說,思明區轄內有12萬中學、小學、幼兒園學生,他們能夠帶動的居民數可以達到40多萬,占思明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他看來,通過“小手拉大手,大手帶小手”的“家校社聯動”方式,把學校環保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區,可以帶動家庭、社區共同參與垃圾分類,并提高分類準確率。同時,通過活動可反向督促督導員在崗履職,并提供抓手助力督導員履職發揮作用。 “希望通過暑假60天的重復,會形成孩子們及其家庭成員垃圾分類的習慣。”徐墩煌表示。 這一活動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熱情支持。作為思明區的“垃圾分類示范校”之一,嘉濱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鄭雅芬介紹說,“原本學校也計劃暑期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現在由政府多部門聯合推動,相信效果會更好,聽說還會評選垃圾分類小達人,學生們都很興奮。” “我有信心選上垃圾分類小達人。”嘉濱小學五年級學生余悠然對這次暑期實踐活動十分期待,更充滿信心。平日里,她就是家里的“垃圾分類督導員”,家人垃圾分類投放錯了,她定會當場糾正,還經常幫忙提垃圾到樓下投放。 余悠然的媽媽陸女士笑著說道,“從小孩抓起,帶動家庭,這樣的成效會更好。就連家里的老人都被孩子教的很有環保意識呢。做好垃圾分類就是一個習慣的養成,要為這一次的活動點贊。” 【活動】 特色夏令營讓孩子了解終端處理 垃圾分類后去哪兒呢?上周五,在瑞景公園、后坑垃圾環衛處理基地、思明區大件雜物處理中心,出現了一群小學生和青年干部,實地探訪垃圾終端處理。這是思明區垃分辦、團區委聯合廈門第二實驗小學開展的一次特殊的“垃圾分類之旅”,主要目的是揭開垃圾終端處理的“神秘面紗”。 這也是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生活垃圾分類夏令營活動。40余名學生拍照片,拋問題,認真學習生活垃圾終端處理的知識。 “箱子里裝的是廚余垃圾嗎,怎么沒有聞到臭味?”到達首站瑞景公園廚余垃圾置換蔬菜點,學生們一眼關注到了堆放的兩三排箱子。專業人員給孩子們上了一課——“如何讓剩菜剩飯變成生物有機肥”。 廚余垃圾在發酵箱里變廢為寶,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廚余垃圾變成寶,垃圾也減量了,真的是綠色環保。” 第二站是后坑垃圾環衛處理基地,學生們先后參觀了廚余垃圾預處理車間和垃圾焚燒發電廠中央控制室。看著輸送帶上源源不斷的廚余垃圾時,同學們眼睛睜得很大,“這么多的垃圾,還要進行預處理。”工作人員解釋,因為市民投放的廚余垃圾中會混裝塑料袋、玻璃瓶等,“袋中袋”現象比較突出,增加了后端處理壓力。 現場,工作人員建議學生帶頭做好垃圾分類,不要將塑料袋扔到廚余垃圾桶。同學們齊聲說“好”。 最后一站是思明區大件雜物處理中心,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床墊、沙發等大件雜物被粉碎的過程。“太震撼了。我們做垃圾分類只是舉手之勞,一定要做好。”學生信博宇很有感觸。這不,學校6月27日一發垃圾分類投放蓋章卡,他立馬“打卡”。學生黃麟茜也深受觸動,“今后一定要帶動家人,更準確地做好垃圾分類。” 廈門第二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何麗珊表示,這次夏令營活動內容非常有意義,比單純的理論知識更有效,讓孩子對垃圾分類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培養孩子從身邊做起,帶動家人做好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 |
相關閱讀:
- [ 07-03]思明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
- [ 07-02]第十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在思明區“紅色劇場”舉行
- [ 07-02]思明“紅色劇場”升級將免費對外開放 多形式展現紅色文化
- [ 07-02]接地氣入民心 理論宣講輕騎兵進云頂創谷在思明舉辦
- [ 07-02]思明區為居民派送家用分類垃圾桶 款式由居民投票決定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