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內的“回歸石”。(資料圖/高振碧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吳海奎)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1周年紀念日。21年前,廈門有一座公園是為慶祝香港回歸而建,建設者們僅僅用了45天時間,就建成了廈門首座歐式臺地公園。此后,公園又不斷成長、變美。她,就是白鷺洲公園(西片區)。由灘涂變綠洲,由荒蕪變繁華,白鷺洲的變化,是廈門城市建設的縮影;作為“城市客廳”,白鷺洲公園的發展,更是鐫刻著廈門改革開放的印記。近日,記者走進白鷺洲公園,采訪當年的建設者,為您講述公園規劃建設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規劃 定位高瞻遠矚 周邊水域被保留 對于廈門形成“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獨特景觀,公園的規劃起到了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的白鷺洲,只是筼筜港上一塊小島礁,無人在乎它的存在。上世紀80年代,市委市政府啟動筼筜湖治理工程,讓這座湖心島從此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當時,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廈門的城市建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白鷺洲地理位置的優勢逐漸也凸顯出來。這塊地要怎么開發建設?是用來蓋高樓大廈,還是建公園留給市民?各種不同的聲音都有。這時,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規劃,就顯得至關重要。規劃專家、原廈門市規劃局(市規劃委前身)總工程師林萌新曾撰文透露,1987年,新加坡規劃大師劉太格受邀組團來到廈門,做了廈門城市規劃咨詢工作,由廈門規劃院配合,勾勒出廈門總規和筼筜湖片區規劃,基本確定了筼筜湖中心區、白鷺洲的平面和空間構成。1989年,我國規劃界泰斗董鑒泓教授帶領研究生班,完成了筼筜湖中心區的功能區劃和技術指標體系規劃,進一步確立了白鷺洲為廈門市中心休閑性質的綠色開敞空間——城市公園。1995年,由中國城市規劃院廈門分院歷時四年編制的白鷺洲詳細規劃,獲市規劃局審批通過,成為白鷺洲初期建設的主要規劃依據。 “一開始就將白鷺洲定位為開放式的城市公園,體現了當年廈門市政府及相關領導卓越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規劃專家李金衛說,“曾經在有些規劃中,也有部分意見提出要把筼筜湖給填掉,最后能夠把這么大面積的水面留下,是廈門城市建設中重要和幸運的一筆,對于廈門形成‘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獨特景觀,起到了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作用。” |
相關閱讀:
- [ 05-12]因設備檢測維護需要 廈門白鷺洲音樂噴泉暫停播放
- [ 04-30]思明區白鷺洲燈光秀加播兩天 時間為晚上8:00-9:00
- [ 03-13]四季風景宜人 綠聚筼筜湖春滿白鷺洲
- [ 02-19]白鷺洲燈光秀將持續至2月20日 每晚8∶00-9∶00
- [ 02-10]白鷺洲燈光秀連續播放四天 大年初二至初五 每晚8:00-9:00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