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人民體育場(原“洋人球埔”)
某企業包場在海濱足球公園舉行球賽。
東南網7月10日(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楊珊珊\文 施辰靜\圖)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激戰正酣,足球運動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近日,一條有關足球的信息也在廈門球迷和業余足球愛好者之間引發熱議:位于廈港老城區的海濱足球公園啟動,這個利用原船舶修造廠空地修建的足球場,在特定時間內免費開放。
眾所周知,廈門是全國18個足球重點城市之一,既有百年的現代足球歷史,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校園足球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全國范圍內拿過不少獎項。不過,受限于城市地形地貌與區域面積,場地缺乏也是廈門足球進一步發展的短板。足球運動的開展離不開配套設施場地的建設,利用廢棄廠房、倉庫和高樓天臺修建球場的模式,能否破解廈門足球發展之困?
并蒂花開
雖然職業足球已缺席多年,但在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版圖上,廈門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898年,坐落于廈門鼓浪嶼的英華書院便成立了足球隊,這也是目前國內公認最早開啟現代足球運動的區域之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華足球隊一直是華東地區六省一市的足球傳統強隊,并征戰全國和東南亞,一度蜚聲海內外。
重要的是,廈門的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脈絡沒有斷。近幾年來,廈門二中足球隊,繼承了其前身英華書院的“衣缽”,在國內各項賽事中大放異彩。比如,該校高中隊歷史性地奪得中學生足球錦標賽亞軍,初中隊又在中國中學生足球協會杯拿下亞軍。要知道,這兩項賽事和全國校園足球聯賽并稱全國三大中學生足球賽。這意味著,以廈門二中足球隊為代表的廈門校園足球走在了全國前列。
校園足球屢獲佳績的背后,有著這樣的支撐:廈門是全國校園足球試點試驗城市之一,校園足球活動及聯賽開展如火如荼。據廈門市足協競賽部主任張悅虹介紹,今年青少年廈門校園足球聯賽就有110余支球隊參賽。目前,全市共有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65所,其中國家級特色校84所,常年參加足球訓練隊員近5000人。
校園足球發展得有聲有色,業余足球同樣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廈門市足協競賽部分管業余比賽的副主任連晉俊介紹,截至目前,全市業余足球俱樂部先后注冊球隊達112支,注冊球員2873人次,除此之外還有眾多足球愛好者。從賽事組織上看,僅在今年,就有廈門業余足球7人制聯賽、足協杯7人制排位賽、2018中國足球協會會員協會冠軍聯賽(廈門賽區)等多項比賽先后舉辦。
盡管大部分比賽只是民間賽事,但策劃與組織處處透著“專業范”。從賽制看,不僅分為5人制、7人制、11人制等多個大項,還進一步細分為青少年組和社會組等組別。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比賽一般會采取小組賽循環賽制,而非單場淘汰賽制。連晉俊說,業余足球發展面臨“正規比賽機會少”的難題,循環賽可讓大家多參加比賽,積累經驗。按照不同的年齡和場地劃分,則有助于球員的鍛煉和提升。
與校園足球一樣,廈門業余足球也拿過不少榮譽。比如,先后獲得“我愛足球”2015年全國社會組11人制亞軍與2016年娃娃組5人制第六名的好成績。去年,還獲得代表福建參加全運會籠式足球預賽男子組比賽的資格。
發展之困
盡管校園足球和業余足球發展勢頭良好,但在寸土寸金的廈門,足球場數量不多,特別是標準足球場地不足,相關配套設施缺乏,是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
“隨著業余足球賽事的組織越來越專業規范,不少企業、單位都組建了足球隊參賽,帶動了足球場的經營。”連晉俊說,不少民間資本也把目光投向這一領域,目前島內約有15個私營足球場,一大半是這兩年新建的。茵元足球公園是其中較大的一個球場,管理員孫擲旭說,球場各有5人制和7人制各三塊,每周接待可達1500人次。
場地有所增加,不過,相比于懸殊的“足球人口”,這仍然無法滿足廈門業余足球愛好者的需求。不少足球愛好者告訴記者,場地數量太少且分散在島內各處,每天光是從家里到球場耗費的時間就達到了一個小時。饒是如此,由于“僧多粥少”,還經常是預約失敗,一場難求。
場地匱乏,成了制約廈門足球發展的一大瓶頸。以籠式足球為例,比賽場地大概是標準場的1/8,因場地小而更講究團隊配合,并且戰術更豐富,比如換人不受名額限制,落后球隊甚至可撤下門將出“5—0”陣型猛攻。“廈門計劃建設30塊籠式足球場地,但目前還未落地。”連晉俊說,籠式足球不僅可以與隊友,也可以與場地周邊的鐵籠“配合”,顯然廈門足球隊這方面的訓練較為缺乏,導致在全運會籠式足球預賽中,與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等強勁對手過招時吃虧不少。
標準足球場太少,同樣讓廈門校園足球活動發展受限頗多。近幾年,廈門涌現出很多有潛質的優秀苗子。可令人苦惱的是,除了少數幾個拔尖的球員被選拔到廣州恒大、杭州綠城等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外,很多好苗子挖掘出來后,因平時訓練場地有限影響到基本功、球場視野等,并沒有好的出路,最后只能進入大學隊,還是在校園足球的世界里打轉。業內人士表示,廈門不僅需要一支職業隊支撐,更需要在硬件方面有所改善,否則校園足球也會慢慢受到抑制。
破解之道
日前,位于廈港老城區的海濱足球公園啟用。這個球場利用民族路原船舶修造廠空地修建,與鼓浪嶼隔海相望,球場的一側可以通往演武大橋下的觀景步道,人們踢完球還可以吹吹海風,欣賞海景。
作為目前廈港老城區唯一一座現代化專業6人制足球場,它還是市民強身健體的好去處。球場運營方負責人林毅介紹,球場會在閑暇時間免費開放,除了足球之外,只要不破壞人工草皮的運動都可以在里面開展。“廈港片區人口密集,足球公共設施較少,孩子們踢球的地方不多。”他說,球場將聘請專業教練,針對愛踢球的孩子開展足球培訓課程。
這一模式不僅受到廣大業余足球愛好者的歡迎,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張悅虹直言,足球場地匱乏仍是足球進一步發展繞不開的話題,廈門一直無法承辦大型賽事,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標準的運動場地不足這一硬傷。“目前,城市幾乎沒有多余場所可供建設球場,但足球運動的開展又離不開配套設施場地的建設。”他說,像廈港老城區一樣,利用老廠房,包括廢棄倉庫和高樓天臺等限制場地改造修建球場,有助于破解廈門足球發展之困。
目前,廈門約擁有標準11人制足球場20余塊,除了體育中心、思明區人民體育場、海滄體育場、鼓浪嶼體育場外,大部分分布在中學、高校等校園內,由于教育部門、學校出于安全、管理等因素考慮,對外開放的情況并不理想。因此,張悅虹還提出,或可集中全市學校運動場地的資源,探討由教育局等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引入第三方管理保障,在解決學校方面的安全擔憂的前提下,把場地充分利用起來,實現學校與社會、學區和社區的資源共享。
當然,這些舉措適用于簡易實用的非標準球場建設,以及存量標準場地的利用。對于推進新建標準球場,還需政府相關部門加強規劃,多措并舉,進一步解決場地等亟須改善的問題,滿足廣大市民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