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人才政策向重點產業鏈集群的企業一線和重點項目傾斜,圖為名企云集的軟件園二期。(記者 王協云攝)
廈門不斷完善對臺人才政策,圖為臺灣專業人才廈門對接會現場。(記者 黃曉珍 攝)
市委組織部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充分利用工博會平臺,組織聯系廈門優秀人才企業參展。 (記者 王協云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黃懷 通訊員楊鴻杏)四十載崢嶸歲月,四十載滄海巨變。作為中國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這座胸中藏海的城市,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擊楫爭先,搏浪前行。
“30多載春風化雨,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并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在去年金磚廈門會晤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盛贊廈門,并對新時代在更高起點上辦好經濟特區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廈門把人才優先作為核心發展戰略,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先行先試的氣魄、優美宜居的環境招攬八方之才。
才聚鷺島,筑夢未來,濟濟英才拼在廈門,點燃創新創業的激情,助推廈門闖過一道道體制機制的障礙壁壘,開展一系列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體制創新釋放發展新動能
改革,讓這座城市日新月異;開放,讓這座城市年輕包容;創新,讓這座城市活力四射!穿越近40年的風雨歷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在鷺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1981年10月,隨著湖里加工區第一期工程破土動工,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拉開。在特區建設者的不懈努力下,曾經的湖里老工業區如今已華麗轉身為“特區 1980”創意產業園,成為廈門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地標。2007年開始建設的湖里創新園也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園區到高科技產業集聚地的蛻變,園區以研發結算、移動互聯、創意設計為主導產業,已入駐企業6000余家,銀鷺、立達信等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總部進駐,廈門鎢業等13家上市公司在這里生根,日益完善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了國內外近百個高端人才團隊在這里創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才引領產業升級的典型案例。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歷史的鏡頭在我們面前緩緩搖過:1984年,廈門在全國率先設立“人才交流咨詢服務公司”,誕生了全國首個勞動力市場、人才資源市場,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融人才培訓、人才派遣、境外人才交流等多種新興業務為一體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廈門市人才服務中心,每年舉辦交流會200余場,為3萬多家次用人單位及約百萬人次人才提供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交流服務;廈門人才網每天在線存量職位約24萬個,日均頁面訪問量高達400余萬次,位居國內政府人才網站前列,被譽為“不落幕的人才交流會”。
2012年,廈門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市委組織部直接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以服務高端人才、助推企業發展為宗旨,以搭建政策推介、項目對接、情感交流三大平臺為依托,并通過“白鷺英才卡”和“i人才”網站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多樣化、多渠道、便捷高效的項目申報、投融資對接、知識產權轉讓、人才產品推介等“一站式”高端服務。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揭牌成立,廈門再次站在中國對外開放最前沿。廈門自貿片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設立福建自貿試驗區的戰略決策,掛牌三年來在對臺先行先試、“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等方面自主創新滾動推出343項政策措施,其中全國首創49項,復制推廣到全市256項。
改革創新是廈門這座城市最醒目的標簽。依靠人才推動制度創新,是廈門在不斷探索中交出的最佳答卷。
按薪酬和崗位貢獻認定各類人才并給予相應補貼;對生物醫藥、航空維修等重點產業人才實行單列職稱評審,開設“綠色通道”;鼓勵用人單位借助獵頭公司招攬人才,獵頭公司和用人單位可同時獲得獎勵;對緊缺高層次人才編制實行“動態管理”,事業單位聘用高端人才不受崗位總量、崗位等級等限制;廈門自貿片區還首創面向海內外招聘廈門自貿片區重點專業人才和公務員……一系列人才新政如磁石般吸引各類人才涌入廈門。
圍繞重點發展產業領域,廈門正大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搭建“眾創空間-孵化器-中試基地(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創業孵化成長體系,打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企業研發經費補助+科技金融產品”等“組合拳”,加速補齊產業發展鏈條。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已累計新落地產業科技項目236個,計劃總投資484.26億元。
面向全球吹響人才集結號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高端人才的聚集是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所在。
廈門是全國最早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立法的城市,通過出臺一系列高端人才集聚計劃和重大人才工程,一批新興科技企業迅速成長壯大,成為廈門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領頭雁”。
2010年,廈門市出臺實施引進高層次人才“雙百計劃”,市財政每年投入1.5億元,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給予每人100萬元補助,為領軍型創業人才提供最高100萬元至500萬元創業扶持資金和100-500平方米的創業場所支持。截至目前,廈門市累計評審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領軍型創業人才共十批927人,企業估值超過800億元。僅2017年就有7家人才創辦企業上市,人才品牌效應日益凸顯。
今年1月15日,“雙百”企業盈趣科技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這家成立僅8年的公司最新年利潤接近10億元。企業為培育創新人才,積極籌辦盈趣大學,還拿出5000萬元自有資金為核心骨干員工首次購房提供免息借款,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0年前,年過半百的鄭立謀離開美國,回到廈門創辦了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當時企業首批產品進入研發報批的關鍵時期,資金鏈的斷裂為企業發展蒙上了陰霾。“‘雙百’資金以及一系列人才政策扶助金的注入,讓我們的企業成功走到今天。”鄭立謀說,目前艾德生物已研發出20余種腫瘤個體化分子診斷產品,企業的拳頭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國際領先。2017年,艾德生物成功上市,成為我國腫瘤靶向治療領域的標桿企業。
在一批生物醫藥“雙百”企業的帶動下,廈門的生物與新醫藥產業2017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46億元,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創新藥申報數占全省的80%,成為海峽西岸最大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2013年,廈門市出臺了“海納百川”人才政策體系,推出12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培養計劃。配合“千億產業鏈(群)培育工程”,廈門的人才政策開始向重點產業鏈集群的企業一線和重點項目傾斜,近八成入選對象集中在重點產業的龍頭項目,成為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廈門第一條突破千億產值的鏈群。通過“雙百計劃”“海納百川”計劃及各區配套獎勵,軟件信息類高端專業人才平均可獲經費超過60萬元,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在以蔡文勝、吳欣鴻、滕達等為代表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領軍人才的推動下,廈門涌現出許多該行業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例如,美亞柏科的電子取證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居全國第一,美圖的影像及社區應用矩陣覆蓋全球11億臺獨立設備等。
軟件園二期是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的核心區。這塊僅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344家企業,既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國內外巨頭,也有萌芽發展的初創企業。去年,軟件園二期創造了622.5億元的產值,被全國火炬園區評為“成長性第一”。
2017年,廈門市出臺了“人才新政45條”,對攜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來廈落戶的創業團隊,給予1000萬元至1億元項目資助,在人才管理、評價、流動、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大力度的措施,開創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截至去年年底,廈門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425家,占福建省近一半,廈門制造業加速高端化,在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方面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和獎勵,是連續兩年獲得通報表揚的4座城市之一。全市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3.5件,為全國的2.4倍,專利授權量增幅居副省級城市第二位。
打造臺灣高層次人才最溫馨家園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化兩岸人才交流,對臺人才政策持續領跑,創下多項“第一”:設立大陸第一個臺灣人才服務機構――“臺灣人才服務部”;建設第一家面向臺灣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廈門臺灣科技企業育成中心;舉辦第一個專門針對臺灣人才的交流會――臺灣專業人才廈門對接會;引進全國第一家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的獨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臺灣沛亞人力資源服務(廈門)有限公司;兩岸聯合開通第一個臺灣人才招聘網――海峽兩岸聯合獵才網;第一個實施臺灣特聘專家、專才制度;在廈門自貿片區設立第一個涉臺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云創智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
2013年起,廈門市啟動實施全國首個臺灣特聘專家、專才引進制度,對引進的臺灣特聘專家、專才給予最高150萬元的生活補貼和500萬元的創業資金扶持,經過激烈角逐和嚴格評選,已有116名專家、79名專才成功入選。
今年3月國臺辦“惠臺31條”出臺后,廈門又率先推出“惠臺60條”,凸顯了廈門在兩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橋頭堡”地位。
目前,廈門市區兩級出臺的專門對臺人才政策文件多達十余個,覆蓋了從臺灣高端領軍人才、專才、創業青年、大學生等各個層次,政策內容包括生活補助、工作獎勵、配偶安置、子女就學以及引才用才獎勵等,幾乎涵蓋臺灣人才在廈門創業就業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僅2017年度,全市就累計兌現落實各級政府獎勵補貼資金2500多萬元。
“廈門是臺灣人才在大陸創業就業最溫馨的家園。”廈門聯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的許志清是廈門市第四批臺灣特聘專家,同時也是入選廈門市第十批“雙百”計劃的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他說:“聯芯取得耀眼成績的背后是廈門市委市政府在產業規劃方面的布局推動,是市委人才辦先行先試的政策助力,也是火炬高新區的精準服務共同的成果。”
廈門聯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成電路巨頭臺灣聯華電子在廈投資建設的集成電路制造龍頭企業。落地僅4年時間,已獲評全市各類人才稱號258人次,兌現扶持資金2948萬元。在人才的帶動引領下,該公司順利完成技術攻關,導入28納米制程并量產,其產品良率高達94%,已成為大陸技術水平最先進、產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圓廠。
是怎樣一種神奇的力量,讓廈門擁有如此巨大的吸附力?答案是這座城市改革開放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是這座城市帶給創業者厚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廈門經濟特區從一片荒地中崛起,率先確立了改革“試驗田”和開放“窗口”的定位,拉開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追風逐浪、勇立潮頭的奮進大幕。廈門40年光輝創業的歷史,離不開海內外英才逐夢鷺島播撒的辛勤汗水和激發的拼搏熱情。
未來特區建設,需要更多建設者和夢想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廈門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更加優良的人才發展環境,打造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
【聲音】
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陳方:
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這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和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而人才是其中的關鍵保障。象嶼集團是伴隨廈門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地方國企,23年來,我們始終把人力資源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打造全體象嶼人共享的事業平臺。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起點上,希望未來廈門繼續重視優秀和稀缺人才的引進,重視用好、用活存量人才,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為廈門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提供強大支持。
湖里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楓:
湖里街道老工業區實現產業轉型的過程,是人才優先發展引領產業轉型,服務產業升級。我們將強黨建引領人才創業,建園區提供發展平臺,優環境完善服務配套,解難題助力企業發展。努力推動人才集聚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人才培育與政策優化深度融合,實現人才與產業轉型的良性互動。
廈航總經理助理兼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康志陽:
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實行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經濟特區插上騰飛的翅膀。廈航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參與組建的航空公司,既是伴隨特區建設成長起來的國企典型,更是廈門人才工作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廈航穩步推進人才強企戰略,積極推動廈門“海納百川”等人才政策落地,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將努力用足政策,創新機制,在廈首招外籍飛行員、臺籍乘務員等,推動廈門人才工作在民航業的探索與實踐。
盈趣集團總裁助理、技術戰略總工陳建成: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廈門逐步構建了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設立了拔尖人才、“雙百”人才等人才政策,在全國率先建立臺灣特聘專家制度,為把廈門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才之城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廈門在人才待遇、引才留才等方面也出臺了特色鮮明的政策,吸引年輕人才在廈門落地發展。完善的人才政策體系將有力提升廈門城市競爭力,推動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
目前廈門各類人才的總量超過80萬人,共有“兩院”院士1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10人,留學回國人員突破1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