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7日(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他們只用了幾個小時,居然就磨合成功了?!?月7日,在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商業街廣場上的喧鬧演出現場,來自臺灣嘉義市興嘉小學的黃貝瑋老師滿臉興奮,她用最大的聲音對記者復述來廈兩天內見證的“奇跡”——在東孚街道參加首屆青少年閩南文化探索夏令營的數十名小學生,在聯誼間隙僅僅合練了兩次就完成了這場文藝匯演,其中還包括一首陶笛合奏。
這次夏令營是東孚街道首次舉辦兩岸青少年聯誼活動,臺灣方面共有來自臺南市新山小學、新生小學、石門小學以及嘉義市興嘉小學的49名學生、家長和老師參與。在短短四天的營期中,他們還來到當地家庭做客,與東孚的小學生切磋技藝,共同為當地民眾獻上一場完整的文藝匯演。
作為在海滄工作的臺灣人和本次夏令營的發起者,東孚街道天竺社區主任助理林倩如表示,這次夏令營的初衷是從閩臺基層藝術教育著手,從基層農村的民間群體著手,從兩岸下一代的童年著手,增進兩岸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
文緣架橋 海峽這頭有知音
提及海滄,黃貝瑋深感緣分匪淺。
“這次來到東孚,我就覺得這里的閩南口音非常熟悉。一問才知道,我祖籍所在的龍溪(今龍海一帶)文岸,距離這里僅有十余公里。難怪來到這里跟回家一樣。”黃貝瑋說。
除了鄉音,這里的另外一種聲音也讓她倍感親切——陶笛。
2016年,黃貝瑋作為臺灣青少年陶笛教育的推動者之一,來到海滄參加兩岸陶笛交流活動。正是在那次活動上,她才了解到海滄東孚其實是全國青少年陶笛教育的一處高地。
2013年,海滄區被確立為全省5家“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之一。在推動農村藝術教育實驗過程中,洪塘小學等農村小學相中了海滄本土陶笛樂團的優勢資源和陶笛便于攜帶、易于掌握的特點,逐步在全校推廣陶笛教育。2016年1月,海滄區教育局還邀請了80名陶笛專家,舉辦了海峽兩岸陶笛藝術交流大會,共同推動陶笛藝術教育。
“臺灣陶笛教育雖然起步較早,但很少能像海滄這樣在全校推廣的?!秉S貝瑋對海滄陶笛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深感驚訝,也萌生了帶學生再次前來交流的想法。
其實,不只是陶笛,作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核心區,東孚街道在5年來的探索中,還在閩南童謠、歌仔戲、高甲戲、抖空竹等多門傳統藝術教育傳承方面取得了豐富成果。而在同屬閩南文化一脈的臺灣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校中,這些藝術門類也被納入教育體系之中,其中就包括參加此次夏令營的幾所臺灣小學。
相通的文化氛圍和藝術追求,為兩岸基層教育交流提供天然的土壤,也讓彼此之間有了更多互相比照和學習的可能。林倩如表示,下一步,她還準備組織東孚小學生到臺灣參訪,增進彼此之間雙向的交流。
親緣牽線 兩岸少年心連心
在幾天的排練過程中,兩岸少年之間的情愫也在悄然萌生。為了制造更多的機會,增進他們相互之間的了解,主辦方還別出心裁設計了家庭接待和篝火晚會環節。
開營儀式后,由學校推薦的當地家庭紛紛邀請臺灣師生和家長到家中用餐;開營當天晚上還舉行了篝火晚會聯歡,每個東孚家庭負責準備一道拿手菜,以百家宴的形式與所有營員分享東孚美食?!按迕駛兎浅7e極,有的家長請了事假早早在家備菜,有的還抱怨營期太短。”林倩如表示,“以這種結對交友的形式,讓臺灣小朋友進入東孚農村家庭,可以讓他們深入了解閩南農村的真實情況,也能建立更深刻的感情聯系?!?/p>
雖然在開營之初就懷著這樣的出發點,但最終的效果仍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閉營式上的交換禮物環節中,很多小朋友都依依惜別,乃至哭成一團。
夏令營結束后,微信群里的臺灣家長們還在源源不斷發來感人的反饋——
“我家的是男孩子,接他的時候看他滿臉失落,偷偷擦眼淚。”
“雖然原本素不相識,但是血脈相連,短短兩天的相處,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這是夏令營的結束,但這才是兩岸孩子們友誼的開始……期待下次重逢?!?/p>
兩岸少年的親密交流,給正在海滄調研的中國社科院歐洲所課題組專家留下深刻印象。課題組組長張金嶺認為,此次夏令營實現了兩岸之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地方文化的多重互動,尤其是把臺灣孩子帶到閩南農村家庭中的設置,讓他們對大陸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兩岸的未來需要有共識的下一代,這就需要從孩子們抓起,讓他們走進大陸的社會、家庭,培養他們對大陸的認同和情感,這次夏令營就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