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機效率高,十來分鐘就能完成一畝。
水稻收割機收割的稻谷雜質少。
水稻豐收,送來喜悅。
操作水稻收割機收割水稻。
把收割好的稻谷裝入袋子。
轉移水稻收割機不容易。
廈門晚報訊 (文/圖 記者顏梅麗)今天是大暑,“禾到大暑日夜黃”,本地早稻開始陸續進入收成季。近幾年,高效作業的水稻收割機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青睞。水稻田里,“突突突”的機械作業場景取代了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收割畫面。
近日,記者走進同安水稻種植區,聽聽農民講述水稻豐收季的故事。
效率高
十分鐘左右,一畝多的水稻田全部收割完畢
在同安竹壩村,稻谷已經成熟泛黃,空氣中也散發著淡淡的稻香。往年這個時候,水稻田常常是一幅熱鬧的場景:有人拿鐮刀割水稻,有人腳踩脫谷機,為水稻脫粒。如今,豐收的水稻田里依舊熱鬧,只不過,農民交談的聲音被“突突突”的機械作業聲淹沒了。
老李家的水稻田正在收成中,兩塊水稻田挨在一起,共計兩畝多。老李說,今年收割工作不用他做,而是請人機械化操作。被老李雇傭來收割的楊根友帶著家人一起來,兒子小楊在水稻田里操作大型自動收割機。水稻被收割機不斷“收入囊中”,經過脫粒處理后,稻谷全部脫粒,最后,秸稈從機器尾部落下,整齊排列在稻田里。十分鐘左右,一畝多的水稻田全部收割完畢,收集好的稻谷通過機器上的一根大圓筒自動排出。
楊根友說,如果人工收割,兩畝多的水稻,他們夫妻倆起早貪黑干一天都收不完。但是用機器收割,不用一個小時就全部收完了。老李說,用機器收水稻,不僅效率高,而且脫粒后的稻谷幾乎沒有雜質。以前用脫谷機脫粒,水稻的葉子也會掉進稻谷里,回家晾曬時,還要用鼓風機將稻葉吹掉。
難度大
收割機開進田里,一公里不到的路花了半小時
“收割機一旦下到水稻田之后,作業就簡單快速了,難就難在怎么把這3噸左右的大家伙開進水稻田里。”說話間,楊根友的手機鈴響了,他又接到了一個訂單。來不及多說,他馬上要趕到同安后壟村,收割下一塊水稻田。
記者跟著楊根友去一探究竟。楊根友用一輛平板車載水稻收割機,收割機通過兩塊金屬梯子上下車。進入后壟村的農田范圍內,田埂間的土路非常狹窄,而且坑坑洼洼,楊根友緩慢地開著平板車前進。
突然,楊根友的車停下來。原來,農田上拉的一處電線比平板車上的收割機還低,如果強行通過,電線會被刮倒。楊根友的兒子跳上平板車,雙手將電線推高,楊根友緩慢前進,十多分鐘后,車子終于順利通過電線。一段一公里不到的田間小路,楊根友開了半個小時。
到了水稻田附近,楊根友發現又有一個難題。水稻田所在位置地勢比較低,與田間小路的高度相差三米左右,兩處只有一段土坡連接,寬度與收割機差不多。為了避免收割機下坡時翻車,楊根友就近利用農田里的土,填補、擴寬土坡,讓收割機順利移動到水稻田里。
這樣一趟下來,記者也明白了楊根友之前說的難題所在。“一畝多的水稻田,十來分鐘就可以收割完了,但為了把這3噸的收割機移動到水稻田,有時得花上一個多小時。”楊根友說,如果路沒有鋪好,收割機下田時很可能會翻車。他的同行曾經發生過這種意外,所幸人無大礙。
從業故事
哪里水稻成熟了一家人就往哪走
楊根友是安徽人,一家三口都在做收割農作物的活。“一年當中有半年都在外地,就像候鳥一樣遷徙,哪里有水稻成熟了,我們就往哪里走。”一般而言,楊根友一家5月初從老家出發,先到湖北、江蘇等地收割麥子;到6月下旬左右,又遷移到廣東、福建、浙江、湖北、江西等地收割水稻;直到11月左右才回到老家安徽。
楊根友從2004年開始接觸農業機械,當時,他和妻子給別人打工。2010年,楊根友買了第一臺自動收割機。從那時起,他開著一輛平板車,載著妻兒與收割機“浪跡天涯”,哪里有麥子或水稻收割,就往哪里去。
“出門在外,我們一般都和當地村民住在一起,一來是有落腳的地方,二來村民對當地情況熟悉,可以幫忙聯絡客戶。”楊根友說,今年7月初,他們轉移到廈門收割水稻,會一直待到8月中旬才離開。今年是他們來廈門收割水稻的第四年。來廈門時,他們都住在后壟村一戶村民家,大部分生意也是這名村民幫忙聯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