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漁港漁船管理處工作人員在張貼告示。
工人為漁船安裝上定位設備。
橢圓形透明盒子是廈門市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及漁港動態管理系統的終端設備。
海西晨報訊(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胡記文 許靜) 昨日,廈門海滄區鰲冠村漁民陳碰來的小型漁船船尾處安裝了一個不起眼的橢圓形透明盒子。它預示廈門小型漁船將通過信息技術變革,步入廈門“智慧海洋”發展規劃,與國際海事通信、導航標準相接軌。
這透明盒子是廈門市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及漁港動態管理系統的終端設備,據悉,該設備同時具有GPS/BD雙模定位、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與RFID(射頻識別技術)三種功能。
在廈門,乃至福建,將這三種技術進行集成并在小型漁船管控上應用尚屬首次,在國內相同領域也處于技術領先地位。
市漁港漁船管理處正對100艘小型漁船的新裝設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安裝和實船海上測試工作。接下來,該項目軟硬件將在廈門1692艘在冊漁業小型船舶上全面鋪開建設,爭取今年年底完工。
進展
已通過國家船檢機構驗收
廈門市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及漁港動態管理系統項目的建設始于2年前。依據國家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有關文件針對現代漁業信息化建設的明確指示,“支持沿海各省市開展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及漁港動態管理系統項目建設”,“以增強漁業信息化服務保障能力為重點,整合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漁港動態管理系統項目資源,加強漁業信息裝備建設,提高數據安全裝備和信息交互能力,全面提升漁業信息化總體水平”。
2016年,市漁港漁船管理處向農業農村部申請獲批1000萬元,用于廈門市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及漁港動態管理系統建設。
進入測試階段前已開展大量前期工作,包括小漁船船載終端、RFID的選型優化,軟件部分的功能調研與人機接口設計,4個AIS基站安裝點的調研與選址,組織專家對建設方案、實施方案、售后運維方案的論證,組織專家對船載終端海上功能測試方案論證,船載終端的陸上實驗等工作。
目前,該項目的核心硬件設備已通過國家船檢機構驗收。
亮點
漁船海上遇險可一鍵報警
“該系統的建設,將極大提高小型漁船的防災減災能力。”市漁港漁船管理處處長劉巍介紹,安裝AIS終端設備后,小型漁船即使在黑夜下進行海上作業,駛過的大型船舶也能及時發現,并第一時間了解小船的航速、航向等信息,做出避讓措施。據了解,廈門這批漁船終端設備AIS的作用距離至少為2海里,足夠避免海上碰撞事故的發生。
在該船載終端設備底部,還有一個紅色按鈕,可實現一鍵報警。廈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易受臺風影響,海上作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漁民如果在海上遇險,按下這個按鈕,省海洋與漁業廳、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等多個業務系統能同時接到報警求助。更關鍵的是,救援人員能夠通過GPS/BD雙模定位功能,第一時間了解遇事船舶所在經緯度,以便及時、精確地開展協同救援。
另外,該終端設備能同時使用移動網絡和國際海事頻點,具有雙重通訊保障。除了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系統的動態監控和可視化功能,也有利于市漁港漁船管理處加強對小型漁船的管理。
突破
克服小型漁船安裝難題
因小型漁船存在無電源,空間小,以及沒有防潮設施等問題,一直以來無法實現裝配船載信息化終端設備。而這套最新的小型漁船船載終端針對廈門小型漁船的特性,結合市漁港漁船管理處的管理要求進行設計,解決了這些難題。
“目前的產品是在廣泛聽取漁民朋友意見,結合廈門漁船實際情況后設計的。”項目承建單位廈門衛星定位應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羅明生說,為了讓這款產品適合廈門小型漁船的需求,產品設計過程中,產品工程師與市漁港漁船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頻繁走進各個漁港,進行實地考察,并同漁民朋友們進行深入溝通,
據了解,這款船載終端設備的體積遠遠小于大型船舶類似產品,一般安裝于漁船尾部處,絲毫不會影響漁民的日常作業。而且,該終端產品的外殼設計是密封的,能夠有效防止風雨、海水對設備內零件的破壞。
為了解決密封產品的電源問題,該產品采用太陽能方式供電。據羅明生介紹,不用更換電池,該設備可自行運行3-5年。
漁港漁船管理處工作人員常常頂著烈日工作
“下班后,皮膚火辣辣地疼”
昨日上午9時許,海滄鰲冠村避風塢,火辣辣的太陽暴曬著,不到10分鐘,幾名市漁港漁船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已經汗流浹背。
當天上午,他們要為鰲冠村的6條漁船安裝船載終端設備,此外,他們還要張貼公示文件,與船主逐個簽署“安裝確認單”、“使用責任狀”等程序,這一切都要在烈日下的碼頭進行,而他們至少在這里待了2小時。
“等下班回家,脖子、額頭的皮膚就會火辣辣地疼。”該處無線電管理科一位工作人員說,做漁監工作多年,因工作曬傷是常有的事,不少人已經習以為常。據了解,市漁港漁船監督管理局一線工作人員大都擁有著戶外工作者才有的黝黑皮膚,常年如此。
鰲冠村的工作結束后,他們還要繼續前往另外兩個地點,進行船載終端的安裝工作,工作時間大都是一天里太陽最毒辣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