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川精心打磨每個船構件。林木陽攝
遵循傳統工藝打造的古帆船模型。
海西晨報訊 (記者 洪麗敏)在陳龍川的石頭房外,有一個錨柱,是以前大貨船停船用的錨柱碼頭,如今成了一個休閑石凳。
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這里是一處繁忙的渡口,南來北往的帆船在此停留。而如今,這里變成了旅游客運碼頭。當年百舸爭流之景已消失,造船師傅也大多“洗腳上岸”,只有陳龍川還不舍丟下這門手藝,改做船模,兼修漁船。
在時代浪潮中,沒有創新的老手藝也會失去生命力。這就需要讓這門手藝在市場中提升應有價值,煥發新生命。
在翔安區大嶝島上,有位遠近聞名的造船手藝人,大家稱呼他為“造船川”。
這位“造船川”原名為陳龍川,今年已66歲,出身造船世家,從小與船結緣。年輕時,陳龍川以造大帆船、修貨船出名。近年來,他“洗腳上岸”,潛心創作,根據傳統的造船工藝,專做微型古帆船模型。因制作用心,作品精致,他的船模深受世界各地收藏者的喜愛。
如今,這位年過六旬的老手藝人始終牽掛著一件事。那就是這項手藝,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前幾年,陳龍川向有關部門提交了申請材料,想將這門手藝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陳龍川看來,花一個月造一艘價格在兩三千元左右的船模,已然無關謀生,而是為了把老手藝傳承下去。
遵循傳統技藝
手工打造船模
在大嶝客運碼頭旁,一間8平方米左右的石頭房,是陳龍川的工作室。與其說工作室,不如說是一間倉庫,里面堆滿了各種木頭、工具,都是陳龍川做船模的材料。在這一方小小的空間里,陳龍川常常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此時,陳龍川正聚精會神地打磨著桅桿。手工打磨發出的“沙沙”聲,讓周圍顯得愈加安靜。
工作室里,一艘已經完工的古帆船模型非常搶眼。船體被刷上白漆、紅漆,船身具有曲線感,船上的構件從龍骨到桅桿,從船艙到木錨都十分精致。
“船模按比例縮小,該有的配置和大船是一樣的。”陳龍川說,閩南古帆船上有十二生肖。除了龍骨外,在船頭點“龍眼”,船頭做“虎頭”,船艙甲板做“馬面”,船艙衛生間做“兔廁”,帆架做“豬架子”等,船構件均以十二生肖命名。
陳龍川說,船在海上祈求的是一帆風順,因此造船人也遵循古法造船。比如,他會選擇在一些吉慶日子,把船的“龍骨”“虎頭”等主構件先做好,其余部分再挑時間慢慢做。
造船遵循古法,陳龍川使用的刨刀、鋸子、刻刀、錘子等造船工具也十分傳統。盡管船模的構件微小,但陳龍川總喜歡手拿一把長斧削木片。旁人看著很不解,他笑著說:“習慣了,這樣能保證技法不退步,確保下海修大船時,還能掄得動大斧。”
出身造船世家
與船相伴30載
1952年出生的陳龍川是土生土長的大嶝人,從祖輩開始就以造船為生,是名副其實的造船世家。
陳龍川的父親陳德記參加過于20世紀60年代開辦的福建省帆船建造培訓班。祖傳手藝加之專業培訓,讓父親的造船技術堪稱“大嶝第一”。
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之下,陳龍川對造船也深感興趣。于是,13歲的他就離開學校到大嶝航運公司,和父親學手藝。
“父親對我很嚴格,當學徒時,什么事都要做。”陳龍川回憶,當時個頭小小的他跟著大人們一起去拖船,掄斧拉鋸,很是辛苦,但他學會了吃苦耐勞。
令陳龍川自豪的是,在學徒期間,他和父親建造過載重45噸、長近30米的帆船。在父子倆的改良下,這艘大嶝運輸式帆船由于降低桅桿,加寬主帆,因此航速有所提升,備受贊譽。
3年后,陳龍川一出師他就組隊外出修船、造船,沿著大嶝島的海岸線北上南下,吃住都在船上。
30多年來,廣東、福建等地沿海地區,都曾留下陳龍川修船、造船的足跡。“叮當作響”的造船歲月成為了陳龍川生命中的重要部分,這也是他多年來不舍得丟下這門手藝的原因。
廢棄大船“再生”
不失古樸韻味
2000年,在一次機緣巧合下,陳龍川應邀為第四屆世界同安聯誼會主辦方建造一艘古帆船模型做開幕式展示。陳龍川根據客戶的需求,按比例縮小,用了半年的時間打造一艘長約5米的帆船模型。從此,陳龍川走上了建造古帆船模型之路。
從造大船到做小船,雖然不再風餐露宿,但陳龍川花的心思更多了。只見陳龍川手拿刻刀,細細雕刻一個木錨,木屑飛花般掉落一地。半天光陰,在敲敲打打中過去了。
陳龍川說,一艘船模要經過下料、拼裝、拋光、上彩等數十道工序,僅零部件就有上百種,每個構件都要精細,才能嚴絲合縫。因此,他做船的速度很慢,一艘1米左右的船模通常要花費一個多月,且越小的船模越費時費力。有時,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構件要打磨半天。
陳龍川慢工出細活,每艘船模的桅桿、帆布都是可靈活擺動的,與大船的功能無二致。
為了留住帆船模型古色古香的韻味,陳龍川制作船模的材料大多是從廢棄的大船上取下來的。先把木頭在海中浸泡半年,再自然曬干,就是制作帆船模型的好材料。
就連帆船上的黃布,都是陳龍川用天然顏料在白麻布上染出來的,這樣可以確保一艘船保存六七十年。
手藝面臨失傳
尋找“真”有緣人
熟悉陳龍川的人都知道,他待人隨和,但在造船方面卻十分講究“緣分”。他從不輕易替人造船,造好的船也從來沒有一個固定標價,都是看緣分而開價。有時遇上有緣人,他甚至會把模型送給對方。要是沒有“對上眼”,就算對方開價上萬,他也會斷然拒絕。
有一次,一位臺灣顧客想購買他的船模。言談中,得知顧客誠意買船作為收藏紀念,陳龍川就把船模贈送給對方。后來,顧客覺得不好意思,堅持回禮以感謝陳龍川。
陳龍川從不自稱師傅,他認為手藝活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每一艘船模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說,學習傳統手藝,行規很重要,不能借此牟利,萬事和順最重要。
近年來,不斷有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人慕名前來,請他制作船模,其中就有很多華僑想以此作為紀念品收藏起來,留住一份鄉愁。
“可惜,現在的年輕人沒人愿意學這項手藝了,之前也有教過幾個徒弟,有的學成轉行了,有的學到一半就跑了。”談起這個話題,陳龍川萬般無奈。
早些時候,造帆船的技藝在大嶝并不罕見,但隨著以電力為動力的掛機船普及以后,借風力行駛的大帆船便逐漸被淘汰,退出了歷史舞臺。
因此,會造仿古帆船的人越來越少,陳龍川擔心這門又累又不賺錢的手藝會失傳。盡管如此,他也堅持不輕易傳藝,直到發現真正想學、能認真學的人,他才會傾囊相授。S872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