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案頭千份資料 正在逐一排查 救助站工作人員說,以前他們尋找流浪人員的家屬,主要靠口音判斷、尋找他們身上的字條、查找他們身上是否有家人的聯系方式等。“這些流浪人員往往很難直接說出有價值的信息。”工作人員說,只能通過報警、登報尋親、在民政部尋親網錄入人員信息、請警方提取DNA等方式進行查找。近期開始與警方合作,推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對流浪人員進行比對。 具體的流程是:警方派人到救助站采集人像,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信息比對,將相似結果發給廈門救助站,接下來再由救助站工作人員進行比對、篩查。救助站工作人員說:“除了明顯的差異,比如性別、年齡差距明顯的,其他相似的結果,我們需要挨家挨戶聯系,詢問其家中有沒有人走失。如果有,就發照片讓家人辨認。” 人臉識別并非減輕工作量,事實上是尋找線索、圈定范圍,接下來的工作依然十分煩瑣,需要比對的資料堆滿了工作人員的案頭。記者注意到,其中有一位走失者是“大眾臉”,甚至識別出50個相似度90%以上的面孔。 目前單是女性流浪人員,就有一千多份通過人臉識別傳來的材料正在排查中,加上男性流浪人員的材料,那就更多了。不過,辛苦是有回報的,這種尋人方式正式投用兩三個月,目前已有近十名流浪人員找到了家人,是個非常好的開始,相信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流浪人員有望盡快回家。 流程 警方派人到救助站采集人像 警方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信息比對,將相似結果發給廈門救助站 救助工作人員比對、篩查,找人 |
相關閱讀:
- [ 05-29]臺灣青年公寓迎來首批住戶 可拎包入住進出采用人臉識別
- [ 04-03]“人臉識別智能鎖”在廈首發 在黑暗中也能感知人臉
- [ 02-05]青少年人工智能實驗室啟用 實現人臉識別手勢識別功能
- [ 12-28]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 [ 11-17]廈門醫保引入人臉識別 320家醫療機構醫生需刷臉上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