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金門交流 攜手吹響《我們心相連》 兩岸關系發展的根基在基層。雖然像葫蘆絲這樣的少數民族樂器在臺灣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廣,但隨著這些年兩岸文化交流的熱絡,葫蘆絲等民樂也逐漸演繹出悠揚的兩岸情緣。 邀請賽結束后,100多位來自大陸的葫蘆絲藝術新星又馬不停蹄地前往金門,大部分是青少年,其中就包括蔡盛琋。當晚演出的高潮部分,莫過于歌曲《我們心相連》,這首歌由兩岸葫蘆絲藝術新星攜手吹響,全場掌聲雷動。一個多小時的活動,曲終人不散,兩岸人相互琢磨、交流技藝,合影留念,就連金門縣有關人士也急切地表示自己想學吹葫蘆絲。金門縣原教育局長還提議,將葫蘆絲推廣到金門的校園,期待未來能夠做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演出。 或許,這就是小小葫蘆絲的魅力,能增進兩岸情誼,還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人物>> 本報退休記者鄭憲: 因工傷學起葫蘆絲 堅持辦公益培訓班 此次海峽兩岸葫蘆絲邀請賽能夠成功舉辦,其實是沉淀了數年的成果,它的前身,還是2010年由廈門日報主辦的“海峽兩岸首屆葫蘆絲藝術交流會”。而這項賽事的幕后推手之一,就是海峽兩岸文化協會葫蘆絲藝術交流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市葫蘆絲協會會長鄭憲,他是廈門日報退休攝影記者。 “當時舉辦完交流會后,發現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水平也有待提高,光有一腔熱情不夠,所以我們想靜下心來好好學習,等時機成熟了,再舉辦大規模的兩岸邀請賽。”8年前,鄭憲剛接觸葫蘆絲不久,正在跟隨著名葫蘆絲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海峽兩岸文化協會葫蘆絲藝術交流委員會榮譽會長李春華學習。那時候,葫蘆絲在廈門的普及率并不高。 從2007年因工傷而學起了葫蘆絲,11年來,鄭憲不僅自己學,帶動了妻子學,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這些年間,夫婦倆熱心公益,前往海島,深入山區,給部隊戰士和山區的孩子義務教學,指導他們學習吹葫蘆絲,在海滄社區書院開班,定期利用周末在報社開辦葫蘆絲公益培訓班。李春華也經常到廈門舉辦音樂會,廈門葫蘆絲藝術迎來了新發展。如今,已有上萬人加入葫蘆絲發燒友大軍,活躍在社區、校園,甚至是軍營里。 鄭憲說,他有個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力爭每年舉辦一次海峽兩岸葫蘆絲邀請賽,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小知識>> 葫蘆絲 原是傣族特有的民族樂器,源自葫蘆笙,經演進改造而成。其構造仍保留著古代樂器制作痕跡。其主管開有7個音孔,與簫笛非常近似。近年葫蘆絲經過樂器改革后,不僅加寬了音域,同時還保持了傳統葫蘆絲的音色與演奏方法。 葫蘆絲的演奏音色飄柔、甜潤、細膩、飽滿。最近幾年,在民族器樂大普及的熱潮中,葫蘆絲以好聽、易學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學習葫蘆絲吹奏的人數之多、地區之廣前所未有,許多地區都成立了葫蘆絲專業學會,葫蘆絲還走進了一些學校的音樂課堂。 |
相關閱讀:
- [ 12-29]第四屆兩岸國學文藝展演將在長泰文廟舉行
- [ 12-18]《敦煌不了情》的導演想到鼓浪嶼拍兩岸題材的文藝片
- [ 12-20]廈門漸成兩岸文藝交流“主戲臺”
- [ 11-17]兩岸文藝大咖云集廈門 首屆"華夏樂府"論壇海滄開講
- [ 10-21]兩岸文博會24日在廈登場 名家作品帶來文藝盛宴
- [ 04-19]兩岸三地讀書熱復興 大陸愛“文藝”臺灣愛“職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