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大橋通車時的壯觀場景。
當年建設中的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是連接島內外的重要通道。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劉艷 通訊員 李如圖/路橋集團提供)一座橋,改變一座城。1999年,海滄大橋順利通車,6公里的大橋,把海水阻隔的廈門島和海滄連為一體。作為連接島內外的重要通道,近20年間,海滄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帶著信息流、資金流來來往往,掀開廈門經濟特區交通、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新篇章,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海滄大橋的建設者,路橋集團用鋼筋混凝土澆筑了一首改革開放發展的壯麗詩篇。
[舊貌]
到海滄交通不便 特區發展需要新通道
海滄大橋還沒建成時,廈門島和海滄的陸路交通有30多公里。
市民謝女士家住海滄,工作地點在島內的蓮花三村,她至今仍清楚地記得,20年前,廈門島到海滄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從碼頭坐船,二是乘坐公交車,從島內經集美、杏林,再到海滄,“靠船只駁運,不太方便,坐公交車要繞一大圈,時間需要一兩個小時,回家路可謂相當漫長”。
市民熱烈期盼建一座大橋,城市的發展也迫切需要一條新的過海通道。彼時,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日新月異,城市越變越“大”,僅有的兩條通道——廈門海堤、廈門大橋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1996年,連接廈門島和海滄的海滄大橋破土動工,這是廈門島的第三條出島通道。
[建設]
7年調研3年建設 充分體現特區精神
鮮為人知的是,為了建設海滄大橋,前期調研用了整整7年時間。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曾超回憶說,前期調研要研究諸多方面,如水文、地質、氣象、環境等。他舉例說,為了收集海滄大橋周邊的風向情況,當時在火燒嶼設立了收集站,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收集氣象資料進行研究,還查看了廈門氣象臺有史以來的風向記錄, “廈門處于臺風多發帶,這么大跨度的橋,對風非常敏感”。
海滄大橋總投資28億元,在建橋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許多從未遇到過的困難,包括工程規模宏大、建設條件惡劣、技術難度大等。路橋人迎難而上,齊心協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建設期間,1999年10月,一場超過12級的臺風正面襲擊廈門,當時海滄大橋還沒通車,當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的時候,臺風過后,海滄大橋毫發無損。
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建成通車,前后只用了3年,創下同類橋梁建設速度之最,成為特區精神的生動寫照。
[地位]
技術水平世界領先 2008年獲評“詹天佑獎”
橋梁是一個地區發展的紐帶,橋梁建設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可以說,海滄大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
與傳統的懸索橋相比,海滄大橋的施工工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它是世界第二座、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
2008年,海滄大橋獲評“詹天佑獎”,這是我國土木工程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
2014年,海滄大橋榮膺“改革開放35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該項評選活動由中國建筑業協會聯合13家行業建設協會共同舉辦,海滄大橋是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程項目。
[影響]
日通行量達16萬輛 將島內外緊密相連
大通道掀開新篇章,推動城市精彩蛻變,為特區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
橫跨天塹的大橋,就像一根動脈血管,將島內外緊密相連。海滄大橋的建成,將廈門島和海滄的陸路交通由原來的30多公里縮短為6公里,大大緩解了廈門進出島的交通壓力。
市民謝女士在海滄大橋通車后,立即買了一輛車,“進出島太方便了,我的孩子在六中上學,從六中到海滄,1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家住體育東村的市民藍女士,選擇在海滄買房,“從海滄區行政中心到廈門市政府,17分鐘就能到”。
一座橋,改變的不僅是速度,還有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一座城市的發展格局。
市政協特邀研究員朱獎懷回憶,當時廈門主要的經濟、商業和工業,全都局限在島內,島內的發展基本飽和,島外的發展卻明顯滯后。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成為廈門城市建設發展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
海滄大橋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廈門西向進出島交通,對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極大地推動了城市格局、產業結構、人文內涵、公共服務、生態文明等方面的跨島發展。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海滄大橋在2008年的汽車流量約為2905.6萬輛,到2016年猛增到5420.2萬輛。目前,大橋的日實際流量已激增到16.12萬輛,占進出島汽車總流量約40%。
串起鷺島的光華,海滄大橋還將繼續在迎來送往中分享屬于這座城市的獨特記憶,一個更美更好的廈門正向我們走來。
【亮點】
工藝創新 破解多項難題
海滄大橋作為國內第一座三跨連續漂浮結構的橋梁,從設計、科研到材料,都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采用這一結構形式主要基于三點考慮:一是這段海域上空是飛機起降的航道,對建筑物的高度有所限制,斜拉橋的結構可以很好地解決跨度大的問題,但橋塔太高,影響飛行安全;二是抗風性比較好,在沿海多臺風的氣候條件下,又要兼顧橋下萬噸巨輪通航的實際需要,懸索橋是最佳選擇;三是橋型美觀,作為景觀工程,與廈門環境的融合更為雅致,同時行車舒適度高。不過,新工藝也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建設大跨度的橋梁,當時在這方面技術還比較薄弱。在海滄大橋建橋之初,三跨連續鋼箱梁懸索橋可供參考的設計和施工文獻、資料非常少。
既有先行先試的果敢和創新,又有迎難而上的智慧和毅力,路橋人在短短三年時間里,率先破解了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施工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并成功解決了無索區鋼箱梁吊裝、海水造漿等十多項新技術、新工藝。
景觀設計 國內首開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海滄大橋在國內第一次系統地對橋梁做了景觀設計,在橋梁景觀上首開先河。從那以后,其他地方建橋梁,也逐漸把景觀設計考慮在內。優美流暢的橋梁造型,輕巧獨特的錨、塔結構、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的橋梁色彩,美輪美奐的夜景效果等,使海滄大橋就是一個藝術精品,成為廈門新地標。
長遠考慮 預留調整8車道
海滄大橋采取政府投資、國內銀行貸款和利用國外資金等多種方式籌集建設資金,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在當時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海滄大橋預留了將來調整為8車道的條件,考慮了長遠發展需求。
【大事記】
1996年12月18日
海滄大橋破土動工
1999年12月30日
海滄大橋建成通車
2010年12月30日
海滄大橋西引道立交通車
2017年
海滄大橋完成夜景提升改造工作
【項目名片】
海滄大橋建設單位為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廈門市第三條進出島通道,連接廈門東渡港和海滄投資區。大橋全長6319米,主跨長648米,橋面寬度32米,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時速為80km/h。該橋是亞洲第一座、世界第二座“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最高成就。
【榮譽榜】
“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改革開放35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