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低微不棄蛇醫本行 “會被蛇咬的常常是那些赤腳上山、下田干活的窮苦農人,連診金也付不起,但我又不忍心拒絕。”因此,施醫贈藥在李良贊這,是常事;入不敷出,是常態。 “行醫救人是善事。”不單他自己那么認為,他的家人也一直支持著他。能將閩南蛇傷療法堅持到今天,李良贊也難掩對所救病患的感激。“救下的人總會記著我,逢年過節還會給我送時令水果等當作感謝禮,我很感動,體會到‘好心有好報’的溫暖。”李良贊家中還有數不清的獎狀和感謝信,都是對他的感謝和贊揚。 行醫時,李良贊義診贈藥,造福村民,并從這份善中獲得滿足。于是,診所關停后,他投身公益,組建了廈門市海滄水頭慈善會,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為福利院等送溫暖、獻愛心。 慈善會對弱勢群體的幫助不停留于物質層面,更有精神層面的“捐贈”。他們請老師、找志愿表演者編排節目,常為福利院的老少奉獻精彩演出。 李良贊在蛇傷療法的研究也借助這個平臺進行再發揚,他不吝將自己在蛇傷療法上的所得傾囊相授,常在信王廟民俗廣場的活動中心開講授課。“閩南蛇傷療法本身采取就是中醫藥性相克的原理,所以中醫基礎我是有的。”李良贊告訴記者,“課上,我會教授大家蛇傷的急救處理方法,講些中醫常識,教他們認些常見的青草藥。” 在家養蛇研究蛇的習性 研究蛇傷,少不得要對蛇進行全方位了解。李良贊在家中養過蛇好一陣子,冬日里,家中孩子與毒蛇共眠是常事,夏日,他引蛇入水“洗澡”亦成為孩子們的童年一景。 這些蛇都是李良贊從村民家中捕來的。早年,石塘村都是磚瓦房,房中常有老鼠一類蛇偏愛的食物,常有毒蛇沿墻而上,從屋頂瓦片間進入房屋,盤踞覓食。村民一有發現,便找李良贊捕走。 捕來的蛇,李良贊悉數養著,觀察它們的行動,研究它們的習性。經過數年觀察,他發現,毒蛇在晚上八點前分泌毒液較多,因為這個時間段是他們外出捕獵覓食的時間,八點之后,因捕獵有所消耗,毒蛇的毒液會比較少。 根據這個發現,問診時他都會確認病患被毒蛇咬傷的時間,以此判斷病患蛇毒的嚴重程度,對癥下藥。 養蛇并不容易。冬日,蛇畏冷,李良贊常用棉被將它們包裹著,放在木箱里,并讓家人睡在木箱上,以人體的體溫溫暖蛇;夏日,蛇喜濕惡熱,他則要將它們放入水里降溫,吸收水分。 行業式微但他仍在堅守 因幾次搬遷,加上相關條例的出臺,李良贊家中已沒有養蛇的條件,便不再養了。但是,那些對蛇傷頗具療效的青草藥,他總尋著地方種下。 他用青草藥治療蛇傷,現摘現用,洗凈、搗爛就將其敷到傷口上。這些藥材除了登山尋得,他也自己種,方便取用,及時替蛇傷病患治療。海滄信王廟民俗廣場的那處藥園被稱作“閩南蛇傷療法青草藥園”。在這里,八角蓮、半邊蓮、兩面針、青木香……能治療蛇傷的大部分青草藥都能找到。 李良贊的診所早已不再運營,如今,他半生所學都傾注在這座青草藥園中。伴著廣場喇叭傳來的戲曲唱段,他常常提著鋤頭在藥園里轉轉,不時揮鋤松松土,除除草,偶爾也領著人來認認這些青草藥。 現年66歲的李良贊把生命四分之三,將來甚至更長的長度,都投入到閩南蛇傷療法的繼承和發揚。盡管行業式微,他仍在堅守。 改革開放以后,醫療條件及居住條件改善,傳統蛇傷醫治行業逐漸衰弱。但李良贊認為,當下,蛇傷治療仍有其存在的意義。“公園和綠地是蛇愛出沒的環境,而現在,為提升居民居住環境,公園及綠地逐步增多,所以,居民遭遇毒蛇的概率更高。”李良贊解釋道,“閩南蛇傷療法有其便捷性及高效性,置之于當下,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 目前,李良贊是廈門市唯一的閩南蛇傷療法的傳承人,門下僅有一名同安的草藥醫師在學藝。言談間,他總是在惋惜,少有同行能夠一起交流蛇傷療法。 |
相關閱讀:
- [ 08-28]三地聯防聯控聯治大氣污染 廈漳泉聯手打造“閩南藍”
- [ 08-26]共同打造"閩南藍" 廈漳泉三地環保部門簽署合作備忘錄
- [ 08-21]東宅社區書院:進魅力古厝 解讀閩南文化
- [ 08-21]廈漳泉緊密合作 共同打造“閩南金三角”旅游品牌
- [ 08-16]集美科普公益講座走進康城 用國畫寫意閩南記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