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3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常海軍/圖)城市風貌,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一年來,廈門“面子”更加美麗,垃圾分類走在全國前列,廈門“里子”同樣改善突出,擺脫了“臟亂差”的一貫難題。 一年來,廈門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達80%以上,垃圾分類的“廈門實踐”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一年來,考評對象從200條擴大到400條,基本覆蓋思明區、湖里區所有背街小巷,地面垃圾過磅稱重、以克論凈,廈門的“里子”也禁得起考驗。 源頭垃圾 增幅大大降低 過去一年,說起廈門的垃圾分類,絕大多數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自2017年4月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目前島內所有居民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城市公共區域都已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達80%以上。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廈門全市2303個建成小區中的1987個已推行分類,其中島內1727個建成小區全面推行,島外576個建成小區中的260個已推行分類,占45.14%并呈全面推行態勢;農村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5%以上,比2017年底增加約10%。 高效的運行和廣闊的覆蓋,從源頭上大大降低了廈門垃圾排放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廈門新增廚余垃圾收運線路10條(共63條)、收集點100個(共1600余個),每日收處廚余垃圾700余噸(比2017年底增加約70%)。初步建立大件垃圾收處體系,完成全廈門市大件垃圾存量處理,日常每日收處大件垃圾約6噸。源頭增量再顯成效,上半年,廈門垃圾增長率為1%,較去年同期的14.6%有大幅下降。 如今,“垃圾分類,全民參與”已成為廈門人的共識,垃圾“混裝混運”等突出問題已初步得到遏制,整體工作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僅最近半年,就有北京、上海、深圳等70多個城市來廈門學習調研垃圾分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