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成長,從業余走向專業化 從兩個人,到二十幾個人,再到上百個人,五年來,馨雅藝術團慢慢壯大,他們大多數是社區的居民,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在職的媽媽,雖然都不專業,卻憑著一股熱情把藝術團辦的有聲有色。 去年10月,馨雅藝術團再一次走出國門,跟隨“全國中老年文化藝術節”的表演團隊去到世界藝術之都維也納,登上了金色大廳的舞臺。 “這是對藝術團的肯定,但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張雅坤看來,這次“走出去”的經歷讓藝術團看到了不足和短板,而如何彌補這些不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維也納回來之后,馨雅藝術團決定對合唱隊進行提升。先是充實隊伍力量,參照國際標準,將合唱團的規模從原來的20多人,擴充到40多人,而后又請來了廈門一中專業的聲樂老師楊寶富擔任合唱團的聲樂指導和指揮。 雖然只是一支社區里成立起來的草根藝術團,但馨雅藝術團的全體團員們對自己的要求卻并不低。 “過去因為隊伍不夠專業沒少吃虧。”作為藝術團的副團長,張微還記得藝術團起初成立時,因為是社區居民組成的團隊,一些大型的表演覺得他們不夠專業,曾經拒絕過他們的表演。 遭遇打擊后的藝術團成員們并不氣餒,反而是更加勤學苦練。團員陳小燕是一名警察,平時工作忙,回到家還得照顧年幼的孩子,不能正常參與藝術團的排練。于是,每天夜里,家人都睡下了,她便拿出團員們為她錄制的排練視頻,在客廳里偷偷練習;沒有經費請專業老師指導,團員們自己從電視上學了舞蹈,一遍遍練習,硬是排出了成型的節目。慢慢的,藝術團有了自己原創的節目,還增加了歌舞劇、小品等節目形式…… 正是這樣的團結和韌勁,讓馨雅藝術團逐漸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并獲得認可和點贊。如今,藝術團的成員已經超過120人,除了社區居民,還有不少來自島內其他社區,甚至是島外的藝術愛好者。 反哺社區,讓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原來生活比較簡單,總是圍著工作和家庭轉。現在不一樣了,日子豐富了,心態輕松,人也自信多了。”2015年,剛開始學習古箏的徐冬,成了馨雅藝術團的一員,而這個經歷也在改變著她的生活。 參加藝術團后,徐冬不僅學會了古箏、唱歌,還利用自己學過國畫的基礎,學習起了書法,并將這個中國特色濃郁的節目帶到了與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市的交流表演上。 “一開始藝術團的人員緊缺,每個人都身兼好幾個節目,所以自己也加緊學習,練就了一身本領。”徐冬說。 像徐冬這樣在藝術團找到“主心骨”的人并不在少數。50多歲的王燕從純粹的家庭主婦到現在的“藝術達人”,變化正是馨雅藝術團帶來的。2013年,她加入馨雅藝術團,沒學過音樂的她現在已經是合唱團的一員了,并且參加了五緣合唱團等湖里區其他的一些專業合唱團隊。 “藝術團不定期組織文藝匯演活動,挖掘豐富的文藝人才,組建多支文體隊伍,豐富活躍了社區群眾文化生活。”郭婧說,本著“弘揚民族文化,讓高雅藝術走進社區,讓社區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馨雅藝術團創作并出演了大量的音樂舞蹈作品,展現社區居民的風采;開辦多場公益講座及培訓課程,課程包含聲樂、器樂、舞蹈、戲曲、瑜伽、文學藝術等幾大類,參與培訓及志愿服務人數三百余人。藝術團多次組織慰問部隊、養老院,多次參加慈善會演。2016年底,在各級黨委的支持下,馨雅藝術團成立了黨支部。 2017年,馨雅藝術團還籌備起了馨雅文化公益空間,讓藝術文化扎根社區,反哺社區。每周一的上午,徐冬都會準時出現在社區,為社區的居民們免費上一節書法課。不僅僅是書法課,馨雅文化公益空間的文學沙龍還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與唐詩宋詞傳統文化相結合,給居民開設講座。“嘉禾聽雨”也因此成為馨雅文化公益空間文學沙龍的知名品牌,截至目前已開辦五期,受到聽眾和社區廣大黨員同志的歡迎…… “借助基層的藝術團隊,原本‘高大上’的藝術能更加‘接地氣’,真正走進群眾家中。”郭婧說。 在馨雅藝術團的帶動下,由居民自建自管自助的社區藝術團也逐漸在湖里區遍地開花。2015年,湖里文體出版旅游局將社區藝術團進行資源整合,推動禾盛社區馨雅藝術團、和通社區陽光藝術團、祥店社區祥夢藝術團以及禾山社區藝術團等多個基層文化團隊成立了廈門第一個“社區文化藝術協會”,張雅坤擔任協會會長。如今,湖里幾乎每個街道都擁有自己的品牌藝術團和文化志愿者團隊。 |
相關閱讀:
- [ 09-04]廈門湖里:激活醫療資源,滿足群眾需求
- [ 09-03]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湖里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隊開展督導調研工作
- [ 09-03]廈門湖里闊步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 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
- [ 09-03]廈門市湖里區打造禁毒社會治理“升級版”
- [ 09-02]廈門湖里廣場舞大賽落幕 14支隊伍同臺競技“秀活力”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