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跟著父親學剃頭 “那時候,修理頭發的人不叫理發師,叫剃頭匠。”蔣自在告訴記者,剃頭匠的手藝大多數是祖傳的,推、刮、剪、洗是基礎,修眉、掏耳、修腳等更有一手,而且一個剃頭匠的培育,比現在理發師的學習過程要艱辛得多。 而蔣自在的剃頭手藝正是跟父親學來的。“我父親是跟一位莆田來的老師傅學的。1958年大陸炮擊金門時,全澳頭村的人都搬走了,莆田老師傅也搬走了,父親便自己開店。”蔣師傅指著店里一把原木色的老舊椅子說,這把椅子是那時莆田師傅留下的。 “我大概11歲時,店里挺忙的,我就周六周日跟著慢慢學,從手持筷子學起。”據蔣自在回憶,反復練習手持筷子,來回搖擺,筷子和右手都要保持水平,要練到手上拿剪刀時,剪刀保持水平,不能左搖右擺,不然就會傷人傷己。“剃頭匠干的是頸上功夫,拿的是利器剪刀,半點馬虎不得。” “頸上功夫”不好學 在蔣自在的工作臺上,記者看到了不同的刀片,剃頭、刮面、剃須的,而這些刀片都是蔣師傅自己磨的。他說,磨刀也是一門“必修課”。不會磨刀的剃頭匠就像不會修補漁網的漁夫。 “磨刀不難,但是如何使巧勁磨刀卻是一門功夫,磨刀時講究前端用力重,后端用力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不僅使的力氣更多,而且磨出的刀看起來鋒利,一用卻還是鈍的。”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蔣自在便接下父親的店鋪,繼續從事剃頭的行當。截至目前,他已經堅持為人剃頭近40年。“幾十年的修煉,從給人剃光頭開始,我曾經也把人剃傷過,下一次就更加細心。”這份在青絲間游走的老手藝,蔣自在一學就難以割舍。 價格更迭見證時代變遷 歲月流逝。這些年,蔣自在用剃刀記錄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他剃頭的價格也在不斷變化。“從1962年的一角五分錢,到5毛、一塊錢慢慢漲,現在我收費10元,洗頭、剃頭、修面到刮須,也是這一帶最便宜的。” 剃頭是一項技術活,考驗耐心、細心、靈活性,更考驗一個人的堅守。蔣自在告訴記者,對于這些老主顧,他不忍心讓大家久等,所以,他把電話寫在門口,電話一來,他家就在剃頭鋪的對面,走幾步就能到。他說,只要自己還能動,只要顧客有需要,他就會繼續堅守。 |
相關閱讀:
- [ 09-09]凌晨下雨水漫進住處 救援人員用棍子探路背出老人兒童
- [ 09-08]廈門:老人摔倒在家 社區助老員及時發現送醫救治
- [ 09-06]廈門老人帶領村民修水庫為黃厝村“解渴”
- [ 09-04]廈門思明愛心社工敬老愛老在行動 做老人的貼心人
- [ 09-03]近百名老人登臺一展金嗓子 廈門老年歌手賽精英輩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