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蔣師傅和老主顧 “自在,我又來剃頭了。”說話間,門口走來一位本村的大爺,他叫蘇躍風,也是蔣自在的老主顧。“這里沒有空調,屋子也小,但我就喜歡來這兒剃頭,因為自在手藝確實好,刮面也很舒服。”蘇躍風說,在這里理了20年發,很喜歡蔣師傅的手藝。有時候,即使不剃頭,他也會到這里來,和蔣自在聊聊天、說說家常。 另一位帶著孫子來的蔣女士則說,每次經過看到蔣自在的店,心里總覺得十分“安慰”———這就是他們世代生活著的地方,很多古老的行業消失了,但仍有一些保留了下來。 “除了每天上門的客人,我偶爾也會提供上門服務,一般是給一些不便下床的老人或新生兒剃頭。”在理發室后門的墻上,記者看到了一個竹籃,蔣師傅說,這就是他出門裝剃頭工具用的,方便攜帶。 “天熱時,客人比較多,一天經常要剃八九個,只要我還能拿穩剃刀,這家店就不關門。”談及剃頭店的未來,蔣自在則很淡然。他說,“最開始學這門手藝是為了生計,現如今生活好了,但40年的堅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是老主顧和我彼此間的習慣。通過剃頭,我認識了許多朋友,有些人離開澳頭了,還會回來找我聊天,我覺得挺好的。” 剃頭鋪和老物件 這家老舊的剃頭鋪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至今還能留住一部分顧客的心?答案或許就在于它“舊”,用當下的流行元素來說就是“復古”。一面鏡子、兩張老式理發椅、推子、剃頭刀……理發桌上的工具七零八落,但似乎又剛好在它們該有的位置。聽著收音機里的老式閩南語歌曲,剃頭匠和顧客咸咸淡淡地話家常,仿佛時光一下子慢了下來。 “除了那把老椅子,這把藍色的‘老上海’牌椅子也有故事。”蔣自在清晰地記得,那是1977年自己從廈門火車站買來的,250斤重,以250元買的,當時算是“斥巨資”,畢竟那時候剃一次頭只要0.15元。 |
相關閱讀:
- [ 09-09]凌晨下雨水漫進住處 救援人員用棍子探路背出老人兒童
- [ 09-08]廈門:老人摔倒在家 社區助老員及時發現送醫救治
- [ 09-06]廈門老人帶領村民修水庫為黃厝村“解渴”
- [ 09-04]廈門思明愛心社工敬老愛老在行動 做老人的貼心人
- [ 09-03]近百名老人登臺一展金嗓子 廈門老年歌手賽精英輩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