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毅彬)近期,廈門警方和各大救援隊的尋人任務特別繁重,尤其是接連發生的幾起兒童出走鬧劇,讓人頗為頭疼。他們的年齡普遍介于10歲到15歲,正值“叛逆期”,甚至有孩子寫下“告別書”,選擇逃離,讓父母“不要找了”,著實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幸運的是,經過社會各界和救援人員的不懈努力,這些孩子最終都重回家人懷抱。那么,這些熊孩子為何要離家?他們心里在想什么?我們大人又該怎么應對?近日,導報記者對話出走孩子家長和專家,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對話兩個外來工家庭
孩子離家十幾天,夫妻倆愁白了頭
吃了沒文化的虧太看重孩子成績
今年40歲的老解(化名)和妻子來自四川宜賓,在廈門打工近十年,目前租住在新陽。老解在一家機械廠數控車間上班,妻子是超市店員,和眾多外來工一樣,為了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他們每天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兩個娃娃兒都是在廈門出生,我們沒什么文化,光顧著掙錢也確實沒什么管教。”電話那頭的老解一口濃重的四川方言。“娃兒離家十幾天,我們真的是心痛啊。”他說,那次的經歷讓夫妻倆茶飯不思,愁白了頭。“怕丟了工作,我們不敢辭職去找小娃兒,每天就巴不得快點下班。”孩子被找到后,老解很感激民警和救援隊,“他們是我的恩人,也給我講了很多教育小孩的方法。”他坦言,自己是個暴脾氣,“我想要娃兒好好讀書,不要再吃沒文化的虧了,有時候一急控制不了,娃兒媽媽也是沒啥耐心的。”
有了老二后,夫妻倆為了生計,經常主動加班,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老大小時候乖巧,讀書以后變得叛逆了,聽不進我們的話,成績搞不上去我們當然著急。那天出走就是因為我罵了她。”
他無奈,“我們也想好好教育,實在力不從心,但是以后只要娃兒健健康康開開心心,成績都是可以慢慢搞好的。”他說,今后生活好了,也不想那么辛苦,會多陪陪孩子。
夫妻倆哭著看完孩子的“告別書”
今后要換位思考讓孩子輕裝上陣
“痛定思痛!以后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是老丁(化名)對導報記者說的第一句話。老丁和妻子來自江西,經過多年打拼,事業上小有成績。女兒上小學后,夫妻倆投入了更多精力,“就這么個孩子,也是望女成鳳心切,生怕她輸給其他的孩子,有時候也會打罵”。
為了能有更多時間輔導陪伴孩子,老丁讓妻子辭了工作,當起“全職后勤”,從學習到生活,無微不至。“有一次孩子考了滿分,我們獎勵她和同學去馬戲城玩,從那次以后她讀書就不上心了。”
為了“鞭策”孩子,父母幾乎有空就“盯梢”,不僅學習,心算、鋼琴、繪畫,填滿孩子的課余生活,“我們想培養她的興趣,豐富她的課余生活”。“但是,孩子這次真的累了。”那個雨夜,夫妻倆哭著看完孩子的“告別書”,“好像天突然塌下來一樣。”老丁說,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天的經歷,對于今后的家庭教育,他們將請教專業老師,換位思考,讓孩子輕裝上陣,快樂成長。同時,他希望媒體多關注孩子出走的社會問題。
孩子頻頻離家出走
13歲女孩帶著弟弟出走13天
7月5日下午,海滄13歲的女孩小芯(化名)和父母爭吵慪氣后,“負氣”帶著9歲的弟弟離家出走,幾天不見蹤影……辛辛苦苦養育的一對兒女“遠走高飛”,父母瀕臨絕望,愁白了頭。
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仍舊杳無音信。除了白天維持生計的工作,其余時間,夫妻倆全都在尋找孩子,寢食難安。
7月16日中午,某商場工作人員提供線索,看到兩個疑似走失的小孩在電器商鋪內出現過,一起在那看電視。曙光救援隊火速趕到商場,卻撲了個空。直到7月18日深夜,隊員們終于在商場負一樓走廊發現他們。而這距離他們出走那天,已整整過去13天。
據了解,姐弟倆離家后,就一直在商場附近停留。姐姐身上帶著錢,足夠維持開銷。白天,他們在店鋪內看電視,晚上就到公園找地方睡覺。
男孩“負氣”帶妹妹離家
8月8日上午,家住廈大附近的15歲男孩小甄(化名)因為頑皮被父母嚴厲批評,誰知孩子頂撞起來,很“不甘心”。沒想到,臨近中午,他和6歲的妹妹都不見了。這有如晴天霹靂,夫妻倆頓時手足無措,抱頭痛哭。
在警方和救援隊的及時介入下,群眾紛紛提供線索。好在傍晚時分,倆熊孩子自己回家了。精神高度緊張的父母喜極而泣。
小孩留字條“要去找工作”
7月13日凌晨,翔安11歲女孩小芳(化名)與家人失聯3天。她用稚氣的筆跡寫下字條“爸爸媽媽,我要去找工作了……”這讓父母急得幾天幾夜沒合眼。
據了解,小芳一家來自貴州,小芳還有2個弟弟妹妹,她是姐姐。父親余先生常年從事泥水工,家境并不寬裕。余先生嘆氣,“芳芳平時很懂事,說要去找同學就出門了,兜里只有2塊錢。”好在孩子沒跑太遠,3天后被好心人認出。
女孩寫下“告別書”后出走
8月28日深夜,同安一名12歲小女孩的“告別書”在廈門人朋友圈刷屏,與她一同出走的,還有11歲的女同學。
小女孩流露出悲傷和痛苦的情緒,想要“逃離”。她寫到,“爸媽,對不起,我走了,我實在是太累了,放我走吧……爸爸:您打我罵我是為了我好,可我的痛苦你知道嗎?我每晚睡覺時,都想逃跑。我很孤獨、痛苦……”孩子還提到她“辜負”了老師。
慶幸的是,她們在雨夜被好心人收留,最終被救援隊送回家人身邊。
數據
平均每個月都會有兩到三起兒童走失
導報記者從廈門曙光救援隊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目前,曙光共執行223起尋人任務,平均每個月都會有兩到三起兒童走失,年齡集中在10歲到15歲。其中,期中考、期末考前后是高發期,普遍為家庭教育問題造成。
某權威教育機構在對國內2000名初高中學生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40%的學生在調查前的一年中想過離家出走,5%的學生離家出走過,其中2%的學生是自己回家。而一家青少年心理咨詢平臺上線3個月,就收到超過4000條來自孩子的留言和提問。其中,1000多條都提到了同一關鍵詞“離家出走”。
2017年的公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絕大多數是由于家庭教育不當導致。
專家建議
莫忽視孩子的內心給予空間“留住”孩子
對此,在某大型教育機構廈門分部任職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張文麗老師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因為自我意識覺醒,渴望得到關注和理解,但又不愿將內心打開,“有壓力不懂得如何合理釋放。”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總是“矛盾”的。
張老師認為,孩子青春期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而“逃離”的背后,其實是各種問題的爆發。“家長往往更關注孩子的學業,而忽視了內心的交流,造成孩子自我發展與家庭關注的偏差。”
此外,很多家庭在教育方式上也出現了問題,比如粗暴教育、盲目激勵教育,過于溺愛、包辦,缺乏挫折教育,使得部分孩子“說不得”、“傷不起”。不少青少年覺得“壓力過大”選擇逃避,除了家庭原因,張老師認為,學校和社會也應該反思。
如何讓孩子開開心心地留在家里呢?
張文麗老師認為,父母應該給予適當的空間。而對于這個“度”的把握,她用了一個形象的表述,那就是“扶上馬,送一程”。她發現,初高中新生和臨近中高考時,易發適應障礙,多是焦慮、恐懼導致厭學甚至逃學、離家出走等行為。
而對于出走歸來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呢?她指出,家長應該用平和的心態歡迎孩子歸來,在孩子情緒平穩后,必須和孩子好好談談,告訴他出走或其他過激行為的危險性,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