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民意 改革創新尋求突破 “八山一水一分田”,廈門農民的這一調侃背后,實質是對人多地少矛盾的無奈。“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宅基地僧多粥少”,“民宅違規長高長胖”……由此衍生的,自然是尷尬的亂象。 “有的家庭住宅面積足夠大,仍有大量土地可用于申請宅基地;而有的家庭人均住宅居住面積僅幾平方米,雖符合批地建房政策規定,卻無地可申請。”昨日,即將搬進雙滬“四統房”的居民老陳向記者透露了一番“掏心窩”的話。 回望過去的那些日子,雙滬社區一位干部同樣感慨萬千。他“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5年至2013年間,雙滬社區共獲批宅基地32宗,而實際需求為129宗,缺口達97宗,占比高達303%。宅基地供給“僧多粥少”,新房建設雜亂無章、村莊道路擁擠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遭遇瓶頸。 打破農村宅基地占有的固有模式,集中統籌使用全村宅基地,盡可能實行均衡分配,保障全體村民均等享有宅基地的權利,翔安區委、區政府在思索,在謀劃,在行動。 一個“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統一管理”的農村宅基地建設分配“四統”新模式,呼之欲出。 2014年,同樣一種笑容,掛在了大嶝許多村民的面龐上。在這一年,翔安區以大嶝街道雙滬社區為試點,正式開啟了用“四統”模式解決農村社區宅基地供需矛盾的孜孜探索。 通力合作 “六個轉變”改寫農村住房建設 “180平方米的石板房內擠了16口人,兄妹們都想申請宅基地自建房,但無奈十幾年都批不下來。”昨天,大嶝居民許麗金回憶起多年前的場景,破涕為笑:“往后的日子好了,我們也將從住房困難的‘村民’,真正變成共享城市生活的‘居民’。” 這樣的變化,正在或即將發生在翔安區的千家萬戶。然而,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情況下,翔安區在全省第一個“吃螃蟹”,考驗的也是決策層的勇氣和智慧。 “居民自愿、社區主導,政府指導、部門支持”,這一原則貫穿在“四統”模式落地的全過程,大嶝雙滬社區,成了這艘改革航船的起航地。昨日走入這里,樓房內談笑聲依稀可辨。據稱,這4幢樓,每幢11層,每戶建筑面積270平方米,可解決83戶住房需求。 “一期剛建,就有不少人來打探:二期什么時候動工?”在雙滬社區負責人的眼里,這個小細節,折射出了一部分村民住房觀念的轉換——從一開始的觀望,到對搬進新居民小區的熱盼。 實質上,其間的牽引力,還來源于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正在加緊裝修新房的老林,憧憬著這樣的一個上午:提著從社區超市買來的菜,來到文化活動室與棋友們下幾盤棋,到黨群活動服務站唱一會南音,再到“一墻之隔”的養老服務站做身體檢查。他斷言,有了這么好的配套服務,生活會很愜意。 “每平方米才2000多元,周邊的商品房至少得兩萬多元呢。”人們口中頻頻提及的“好政策”,不用說,就是翔安區的“四統”新模式。 “四統”的背后,一個政府主導,規劃、建設、國土、財政、銀行等部門大力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社區積極配合的堅實格局顯而易見。 ——在審批上,由“一戶一宅”向“集中建設”轉變。 ——在辦證上,由“批地”向“批房”轉變。 ——在資金上,由“農戶出資”向“抵押融資”轉變。 ——在建設上,由“個人自建”向“國企代建”轉變。 ——在協作上,由“單部門為主”向“多部門聯動”轉變。 ——在決策上,由“政府主導”向“社區自治”轉變。 這“六個轉變”,環環相扣。其中的每一個,都在用改革創新的大手,翻開翔安、廈門乃至福建農村住房建設的新篇。 “更大的轉變,在于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大嶝街道相關負責人指著雙滬“四統房”配套建設的24間共1600多平方米的店面告訴記者:接下來,這里將引進無污染、不擾民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既能解決小區農漁民轉產就業難題,又能夠讓店面每年為社區集體創造30萬元的租金收入。 |
相關閱讀:
- [ 09-14]廈門翔安新店派出所一網打盡偷盜團伙 深夜搗毀非法窩點
- [ 09-13]廈門翔安區重拳掃黑惡治亂象 群眾享平安共樂業
- [ 09-13]掃黑除惡業翔民安 廈門翔安區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 [ 09-13]翔安七旬老人一開剃頭鋪就40年 連剃刀都是自己磨的
- [ 09-13]王俊凱送福利?追星族莫輕信 翔安警方破獲一詐騙案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