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建議 養老主攻方向仍在社區居家養老 一個令人關注的現象:市人大內司委的問卷調查顯示,廈門人“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不斷弱化,僅有21%的人認為應當依靠子女贍養解決個人養老。大多數人不愿增加子女負擔,認為不能對子女期待過高,子女精力有限。專家說,代際贍養的傳統正在轉變,這也對社會養老提出了更高要求。 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各級地方政府,均已認識到養老的重要性,廣大人民群眾、各界專家學者都高度關注國家養老政策、社會養老和個人的養老安排。那么廈門養老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哪? 市人大內司委調研顯示,無論國外、國內,還是廈門,“9073”(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的養老大格局是當前的主要現狀。目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廈門仍將會是以居家、社區養老為主體。“這一現實應成為今后做出養老服務行政、經濟決策的主要基礎,滿足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訴求,應成為政府管理、社會發動和市場服務的主攻方向。”市人大內司委有關人士說。 這一思路,與廈門老齡事業、養老服務發展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相吻合,廈門明確提出要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廈門也基本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善、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新格局。 關鍵詞1 社區居家養老 問題:建了很多,市民獲得感卻不明顯 建議:問題導向,精準服務提升質效 “廈門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設,投入相當大,不少日間照料中心、居家服務站、農村幸福院建得很好,各種硬件配套設施都很不錯,可實際入住或使用率卻低。為什么?”一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她的疑問。這現象引起很多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的關注,他們在調研中發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足程度與政府投入規模不匹配,“政府投了很多錢、建了很多項目,雖然有一些效果,但市民的獲得感卻不夠明顯。” 市人大內司委的調研報告提出癥結所在:主要原因在于重建設、輕運營,服務不夠精準。問卷顯示,僅29%的人認為所在社區能夠全部或基本滿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一位市人大代表說,許多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更像是老年活動中心,經常開展一些文體活動,老年人亟須的就餐、就醫服務卻不能有效解決。事實上,問卷顯示,老年人最需要的三大服務便是就醫、宜居和就餐,分別占63%、42%、37%。 盡管目前,廈門大力推進家庭簽約醫生服務,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社區居家養老的醫療需求。廈門重點人群中65歲以上老年人簽約率高達73.83%,“但因家庭病床服務尚未推開,簽約老年人還需到社區醫院就診,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的就醫問題仍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一位市人大代表直言。 眾多代表建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需進一步提升質效,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服務,不搞形式,老人急需什么就解決什么。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居家養老項目建設,在場所選擇上要就近,在服務項目上要有效,真正起到照料老人的功能。 關鍵詞2 機構養老 問題:有的一床難求,有的入住率低 建議:大力推動普惠型養老機構 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社區居家養老是廈門老年人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但市人大內司委的問卷顯示,選擇機構養老的比例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專家說,這表明養老專業化需求正逐步釋放。 選擇機構養老的意向中,4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因為養老院可以提供更周到的醫、養服務。代表們在視察中也發現,部分養老院因較先進的護理理念、護理水平得到老年人的普遍認可。目前,醫養護一體的養老機構已成為廈門養老機構的主要類型,75.8%的養老機構內設有醫療機構。 但是,一道門檻擺在不少老年人面前,讓他們面對養老機構心動卻退縮。問卷顯示,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局限。廈門多數老人退養金不高,63%老年人能夠承受的養老機構收費標準在2000元/月-3000元/月之間。養老機構信息統計問卷顯示,廈門現有養老機構入住率在80%以上的占32%,入住率在50%以下的占到50%。 調研中也發現,公建公營的養老機構因管理規范、醫護人員占比高、費用低廉,往往一床難求,而部分中高端民辦養老機構雖設施較好、環境優美,但管理、服務跟不上,費用又偏高,入住率較低。 “要像建設普惠型幼兒園一樣,大力普及普惠型養老機構,政府加大投入保障養老剛需,完善監管制度,降低老年人入住成本,讓老人住得起、住得好。”一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中高端養老機構則要大力提升管理與服務,明晰市場定位。 |
相關閱讀:
- [ 09-27]廈門市人大視察廈門數所醫院智慧醫療情況
- [ 09-22]廈門市人大常委聽取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整改情況
- [ 08-29]省級培訓在廈開班 推進新時代鄉鎮街人大工作上新水平
- [ 08-25]廈門市人大常委檢查燃氣安全 推進老舊小區“瓶改管”
- [ 08-07]思明區人大強化監督 助力法治建設“提檔增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