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天然氣門站。(廈門華潤燃氣供圖) 天然氣管道“穿過”高集海域,把天然氣送到了島內。 意氣風發 廈門市液化天然氣利用工程2009年建成投用,給廈門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天然氣入廈九年 已惠及54萬戶居民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沈曼思)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字當頭。在廈門,老百姓家中使用的“柴”,經歷了從木柴、煤炭、煤氣到液化石油氣,再到天然氣的演變,其中,清潔、高效、經濟的天然氣,已是當下最主流的“柴”,目前,全市有超過54萬戶居民在使用管道天然氣。廈門人能用上天然氣,要得益于九年前建成投用的廈門市液化天然氣利用工程(以下簡稱廈門天然氣利用工程)。近日,記者采訪到廈門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經理盧超,為您講述天然氣工程建設歷程和背后的故事。 工程揭秘 過海管線難度最大 施工工藝國內首創 2007年2月,由廈門市燃氣總公司和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組建的廈門華潤燃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讓天然氣早日走進廈門的千家萬戶。”成了廈門華潤燃氣成立后的頭等大事。 “產自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經過冷卻處理后成液化天然氣,再由船舶海運至莆田秀嶼港,氣化后進入我省天然氣主干管。”盧超說,“廈門天然氣利用工程主要負責接收省天然氣干管供廈門的高壓管輸天然氣,并經計量調壓加臭后,向全市各區供氣。” 在盧超看來,廈門天然氣利用工程建設項目中,2.3公里的過海管道,是施工難度最大的,也是當時國內首次實施的城市天然氣過海管道。“海底地質復雜,礁石多,且受潮汐影響大,這些都給施工帶來了難度。”盧超說,參建各方根據地質條件,創造性地采用頂管、水下開挖溝埋、定向鉆相結合的施工工藝,采取水下牽引、水面漂浮、浮橋敷設、水上沉管、水力沖溝沉管、船舶甲板焊接組對、底拖+發送架組合發送、漂浮+發送架組合發送等工法進行海管敷設,“這在國內是首創。” 過海管道距離廈門大橋只有100米左右,為了保證管道的安全,參建各方采取了多重保護措施,如加大管道設計壁厚,該管道的管徑610毫米,壁厚就高達12.7毫米,大大高于設計壓力。海水腐蝕性強,在鋼管的防腐上采用擠塑聚乙烯3層復合結構,并在上面包覆混凝土配重,解決了管道抗浮問題,同時保證海底管道的穩定性。 由于受施工布管場地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施工采用分段預制的方法,將整條過海管道分成11段,每段長度約有156米,重量將近100噸。盧超說,對段與段之間的鋼管進行焊接時,要先把鋼管從海底“打撈”上來,架在浮船上,焊接完后,用X光“拍片”,確保合格后并做防腐處理,再沉入海底,最后,潛水員還要潛入海里,檢查管道是否受損。從2009年5月第一段管道下管,到當年10月全面完成,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建設速度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 除了過海管道外,廈門天然氣利用工程還有不少先進技術的運用,如采用國際先進的瞬態模擬軟件“TGNET”進行高壓輸配方案計算,確定高壓管道儲氣調峰為最經濟合理的方案,避免重新建設天然氣調峰儲氣設施,節省能耗,節省投資;采用無人值守調壓站及閥室,設置有電液聯動閥,壓力變送器和可燃氣體泄漏濃度監測信號,通過SCADA系統遠程進行監控,對生產全過程實施遠程監控。 |
相關閱讀:
- [ 07-21]年內廈門將有一批老舊小區開通管道天然氣
- [ 07-20]廈門仙閣里花園居民 年底有望用上管道天然氣
- [ 04-13]廈門港計劃建設高等級液化天然氣泊位 選址龍海
- [ 01-23]廈門華潤燃氣開展節前大檢查 確保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
- [ 12-30]每公斤上調7分錢 廈門天然氣價格昨日微漲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