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陳巧恩)本周六,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將迎來15周年校慶。 2003年10月,廈大嘉庚學院揭牌成立,并迎接首批學生。它大概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便贏得學生的熱愛,贏得家長以及社會的認可和信任。回過頭來看,這不僅僅是因為她背后的廈門大學,還在于她的獨特辦學之道。 出身不凡 名校辦民校立足高起點 她是廈大“親生”,而不像有的大學是被“轉包”的 嘉庚學院的出身首先就不一樣。 中國的大學,要么公辦,要么民辦。十幾年前,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獨立學院”作為新物種誕生。 用大白話說,獨立學院是公立大學辦的(相當于名校辦民校),全部都是本科院校,改革者當時的考慮是,它可以使得新生的本科大學站在一個高起點上辦學,還能給予更多孩子讀本科的機會。 廈大嘉庚學院就在這個背景下降生,它由廈門大學和廈門嘉庚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創立,全國這類獨立學院,大約有300所。 不過,即使是這樣,廈大嘉庚學院還是和別人不太一樣,她是廈大“親生”,而不像有的大學那樣,是被“轉包”的。不僅如此,嘉庚學院的不一樣還在于:她血脈里已經流淌著改革、創新的血液——從一開始,嘉庚學院就走上一條新機制、新模式的探索之路。 育人有道 以學生為中心打造同心圓 這所大學比誰都更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的其他一切活動 嘉庚學院的“新機制、新模式”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就可見一斑。 “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校校都有,但是,嘉庚學院的“不一樣”在于:它是把理念“種”在心里,有人說,嘉庚學院是用生命在實踐“以學生為中心”。 每位嘉庚學院老師入職,都要學習一個同心圓,中心就是學生,往外則依次是教師隊伍、行政管理團隊、高層管理團隊,“外圈服務內圈”。 嘉庚學院剛成立時,推出教師答疑制度,驚艷一片——它要求每位大學老師像高中老師那樣,每周需安排3次、每次2個課時的固定時間,為學生課外輔導答疑。不久后,學校為每位專任老師配備獨立辦公室,除了實現讓老師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外,方便學生找到老師是主要目的。 丁美辰2014年從嘉庚學院本科畢業,考上研究生,2017年入職母校的建筑學院,成為一名教師。 這時,她的大學,已經和2010年的第一次見面,又不一樣了,不過,她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還是沒有變。丁美辰說,我一直記得我的老師跟我說的話,只要你想學,我一定傾力相授。現在,我也要這樣對待我的學生。 所有這些的出發點在于,這所大學比誰都更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的其他一切活動。換句話說,學生是嘉庚學院的起點,也是落腳點。 但是,“以學生為中心”,并不等同于要“討好”學生,嘉庚學院的考場隨機排座、蔽名改卷,比誰都“狠”,對作弊學生的處理,沒有任何余地,誰來說情,都不行。 一度有人很難理解嘉庚學院的兩面:好起來,比誰都好,狠起來,比誰都狠。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放到學校最重要的位置,幫助他們修煉成為更好自己,從而擁有更多原本不可能的未來。 |
相關閱讀:
- [ 10-16]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昨在廈大頒獎
- [ 10-15]“青年紅色筑夢之旅”首場巡回報告會在廈大翔安校區舉行
- [ 10-14]“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廈大登場
- [ 10-13]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3日在廈大開賽
- [ 10-13]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3日在廈大開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