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參觀大灰鯨的表皮標本。通訊員供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許曉煜)粗胖的軀干,狹長的尾鰭,因全身布滿寄生蟲而留下白色斑點,這是鯨豚館的鎮館之寶大灰鯨。它的表皮標本吸引了大家的關注。近日,近30位廈門市民參加了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舉辦的“海洋科普之旅”———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鯨豚展館和珊瑚培育館參觀活動。他們是市海洋與漁業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鷺海潮”和“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科普問答”互動欄目的參與者。 “科普問答”互動欄目自上線以來,以其互動性和科普性獲得了廣大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及家長的青睞。 當日市民們參觀的海洋三所鯨豚館,是我國第一家以灰鯨為主題的海洋生物展館,總布展面積約600平方米。同時,展館還展出了我國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200多件。 其中,珊瑚保育館建于2014年8月,面積近145平方米,總保水量20余噸,擁有各類養殖系統近20套,養殖造礁珊瑚近100種,礁棲海洋生物30余種。 工作人員介紹,鎮館之寶大灰鯨屬于西太平洋灰鯨,體長13.09米,重達21噸,是我國海域擱淺捕獲記錄中最大的灰鯨個體。2011年11月5日,平潭一位漁民出海時,發現了這頭擱淺死亡的灰鯨。 據悉,近年來,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大力開展海洋科普宣傳及海洋意識教育,將科普知識普及到社區、漁區、景區、校區,提高了市民和中小學生的海洋意識水平,為海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
相關閱讀:
- [ 10-17]2018廈門國際海洋周11月舉行 首次集中開展文化科普活動
- [ 10-11]廈門召開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思明、海滄自驗收會議
- [ 10-09]廈門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堅守崗位 打擊海上違法
- [ 09-30]福建首個海洋文化產業協會昨日在廈門成立
- [ 09-26]廈門海洋垃圾治理再出新成果
- [ 09-24]廈門實驗小學組織學生參觀“延平2號”海洋科考船
- [ 09-20]海洋垃圾監測用上新方法 將建立廈門海洋垃圾數據庫
- [ 09-16]海洋生態守護者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