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完美謝幕 5天23場精彩活動 吸引3.6萬人次 壓軸大戲《羅剎國》昨晚上演,為藝術節畫下閃亮句點 由國家話劇院出品的《羅剎國》昨晚在廈門滄江劇院上演。(廈門滄江劇院 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睿)昨晚,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的《羅剎國》在廈門滄江劇院上演,為2018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畫下閃亮的句點。 過去五天,兩岸490位專家學者、演員帶來了23場精彩活動,有跨界創新的地方戲,有熱鬧非凡的社區工作坊,也有干貨滿滿的進校園藝術普及活動,更有不斷涌現新鮮觀點的學術論壇,共吸引到3.6萬人次直接參與。值得一提的是,觀摩觀眾和參與互動的人員中,在廈臺胞占了不小的比重。 《羅剎國》有段兩岸緣 昨晚的閉幕演出《羅剎國》取材于《聊齋志異·羅剎海市》,是一部典型的源于中華傳統文化、采用現代跨界藝術手法創作的實驗作品,被譽為玩出了國產肢體劇的新高度。臺上最驚艷的場景,是燈光打在演員頭戴的皮影面具上,光怪陸離,像極了人的貪婪和欲望。人性的選擇題,正是這部作品的內涵所指。 這不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第一次來到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的平臺上,可以看出它對藝術節平臺的認可。《羅剎國》這部作品本身也有段兩岸緣。“2016年我們這部戲首演的時候,專門邀請過臺灣訪問大陸的專家學者去看,也跟他們交流觀看體驗。那之后《羅剎國》也參加過兩岸交流活動,去過臺北演出。”該劇導演趙淼告訴記者,此次參加藝術節,沒想到在論壇等配套活動上見到了當年的一些熟悉面孔,非常開心。 大型傳統皮影首現話劇舞臺 作為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的閉幕演出,《羅剎國》自然也有許多民間藝術元素,一件高達150厘米的大型傳統皮影更是首次出現在話劇舞臺上。“劇中的面具是從貴州儺戲演化而來,但造型又參考了皮影戲。”趙淼說,這部戲的舞臺空間很簡單,沒有復雜布景,也注重用演員肢體表達情緒,這些都類似于以演員為中心的傳統戲曲。 昨晚演出現場來了不少兩岸專家學者,趙淼希望通過此次演出能再次與他們交流藝術心得。他說,兩岸舞臺藝術家都可以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戲曲文化中提煉經典元素,來助推舞臺藝術的創新發展。 來自臺灣的傳統藝術界人士對《羅剎國》將皮影、儺戲面具、戲曲等多種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話劇表演的形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石光生認為,這對臺灣藝術工作者很有啟發意義,這是本次藝術節臺灣嘉賓的又一收獲。 |
相關閱讀:
- [ 10-25]話劇《大地之光》照亮學子心靈 演出場場爆滿
- [ 10-25]第二屆全國話劇展演季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
- [ 09-27]話劇改編電影,一不小心就浮夸!
- [ 09-25]十一長假舞臺話劇當道,來頭不小值得期待
- [ 09-20]周濤:開啟新舞臺演話劇圓夢 樂做幕后希望再有收獲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