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積極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行為,為市民營造祥和的生活環境。(資料圖)
廈門銀行機構走進社區開展防范非法集資宣傳(平安銀行廈門分行提供)
廈門證監局走進社區開展防范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廈門證監局提供)
廈門日報訊 (文/記者 宗滿意 通訊員 蘇晨 張華彬)如果有人向你推薦高收益理財產品,或者跟你說有好的項目可以投資入股并且回報豐厚,你會怎么辦?對此,業內專家提醒說,這其中很有可能是陷阱。
日前,本報題為《四道“防火墻”護好市民錢袋子》的報道見報后,不少讀者來電反映說他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不知道是不是非法集資。特別是在廈門,很多人遇到非法集資情形也很難分辨。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昨日又專門采訪了人民銀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廈門市分局)、廈門銀保監局(籌)和廈門證監局和市金融辦等部門。這些單位的專家專門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監管領域內一些可能出現的非法集資情形,并對此進行了風險提示。
據悉,今年以來,市金融辦積極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廈門市分局、廈門銀保監局(籌)、廈門證監局等中央駐廈金融監管單位緊密配合、分工協作,開展涉嫌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排查工作,全力打擊非法集資,保障人民群眾的財產利益,維護經濟和社會穩定。與此同時,各相關監管部門還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向廣大市民普及防范非法集資知識,提升公眾金融防騙意識和辨別能力。
風險提示
認清這些行業的投資哪些涉嫌非法集資?
外匯交易
任何網絡炒匯平臺在我國境內均不合法
市外匯管理部門介紹說,當前非法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虛假騙術主要有七種:一是虛構具備境外背景,強調平臺合規權威;二是號稱由專業人士打理,及時止損,“躺著也能賺錢”;三是利用親友、熟人等關系介紹他人炒匯,從中抽傭;四是具備工商營業執照,其實并沒有經營外匯業務的資質;五是匯款時資金收款人往往不是平臺公司,匯入資金去向難追;六是號稱使用正規交易軟件,實際上是以外匯為噱頭的虛盤交易,人為制定交易規則,“爆倉”、“卷款跑路”事件時有發生,投資者血本無歸;七是門檻低、收益高,宣稱按杠桿倍數將本金金額放大進行投資,回報豐厚。
隨著我國居民外匯投資理財需求日漸強烈,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網絡媒介,打著炒匯的幌子,以類似傳銷手法,鼓吹外匯投資平臺“高收益、低風險”,吸引投資者入局,騙取資金。居民被誘惑參與網絡炒匯,不僅容易造成財產損失,還可能因違反相關規定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對此,監管部門提醒說,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支機構未批準任何機構在境內開展或代理開展外匯按金業務。根據相關規定,凡未經批準的機構擅自開展外匯按金交易的,均屬于違法行為;客戶(單位和個人)委托未經批準的機構進行外匯按金交易(無論以外幣或人民幣作保證金)的,也屬違法行為。請社會公眾充分認識從事外匯按金活動的危害,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謹防因交易違法造成財產損失。廣大公眾發現違法犯罪活動線索,應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
銀行業
收益率超過10%要做好損失本金準備
銀行業監管部門專門介紹了一些涉嫌非法集資的新現象。比如,非持牌機構、互聯網平臺違法違規開展資產管理、投資理財業務,發售理財產品籌集資金;未經批準,銷售、宣傳“保本保息”“低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籌集資金,收益率明顯高于社會平均收益水平;未經批準,打著“銀行”“保險”旗號,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或從事其他不法活動;.以投資虛擬貨幣、區塊鏈等為名義,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以“虛擬任務”“加盟積分”“消費返利”等為幌子,無商品、無實體依托,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以提供養老服務、投資養老產業為名義,承諾返本付息,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以私募基金為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籌集資金;以“金融互助”“保險互助”等名義,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等。
對此,銀行業監管部門提醒說,廣大公眾、客戶要樹立正確理財觀念,購買正規理財產品,要提高對非法放貸、欺詐性貸款活動的識別能力,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警惕非法集資風險,牢記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證券期貨業
警惕網絡非法薦股謹防投資陷阱
證券行業監管部門介紹說,近期,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微博、網絡直播室、論壇、股吧、QQ等互聯網工具或平臺進行“非法薦股”活動較為活躍。這類非法活動的特點如下:一是不法分子通過微信(公眾號、朋友圈、添加好友)、微博、論壇、股吧、QQ等,以“大數據診股”“推薦黑馬”“專家一對一指導”“無收益不收費”等夸張性宣傳術語,或者鼓吹過往炒股“業績”,招攬會員或者客戶;二是投資者加入微信群、QQ群、網絡直播室后,有自稱“老師”“專家”“股神”“老法師”的人,以傳授炒股經驗、培訓炒股技巧為名,實際上向投資者非法薦股,以獲得“打賞費”“培訓費”或者收取收益分成等方式牟利;三是一些不法分子以“薦股”為名,實際從事其他違法犯罪活動。這些非法活動花樣繁多,欺騙性強,而不法分子往往無固定經營場所,流竄作案,有的甚至藏身境外,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和證券市場正常秩序。
在此提醒廣大投資者,根據《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從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必須依法取得中國證監會的業務許可;未經中國證監會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從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請投資者選擇合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獲取相關投資咨詢服務,對各類“薦股”活動保持高度警惕,遠離“非法薦股”活動,以免遭受財產損失。合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名單可在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期貨業協會網站查詢。
保險業
保險的首要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收益
保險行業監管部門介紹說,目前,壽險公司營銷員以代理制為主,保險公司對營銷員的日常行為缺乏管控手段。因此,對于營銷員可能存在的多重身份,甚至參與其他金融產品銷售、民間借貸等活動,市民要警惕。同時一些融資企業青睞保險公司的客戶資源,委托保險機構和營銷員承銷包裝復雜的金融產品,把風險捆綁到了保險機構身上。一旦投資端出現兌付危機,風險立即傳導到保險行業。另外,一些網絡科技公司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或者APP等載體,打著保險的幌子,開展非法集資活動,具有傳播快、成本低、受眾廣的特點,此類公司容易成為監管盲區。
對此,監管部門提醒說,市民要充分認識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收益,主動拒絕高息誘惑,避免落入非法集資陷阱。其次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保險產品,注意甄別營銷員(機構)是否具有保險代理資質。目前各保險公司已實現“見費出單”和“零現金”制度,投保人在支付保費時要避免與業務員有現金來往。另外各保險公司均設立了非法集資線索舉報電話和舉報獎勵制度,一旦發現保險公司從業人員參與的或假借保險公司名義組織的非法集資活動可以向相關公司舉報或向監管部門反映。
溫馨提醒
警惕!非法集資披著“民間借貸”外衣
地方金融監管部門還介紹說,在民間借貸這一領域,“非法集資”的案件屢見不鮮,這類案件近年呈現高發趨勢。少數不法分子“懸羊頭,賣狗肉”,利用被害人的信任,披著“民間借貸”的外衣,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巨大,給民眾造成重大損失。該類案件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被告利用親朋好友及周圍熟人的信任,以“拆東墻補西墻”的“民間借貸”方式騙取被害人信任,為其提供資金支持;二是非法集資存在巨大的“高息”利益誘惑;三是通過偽造銀行貸款及投資項目文件實施非法集資。
為此,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提醒市民,在識別非法集資與正常的民間借貸一般從四個方面區分:一看是否經得有權機關批準。一般有權批準面向公眾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以及開展理財等金融業務的機構僅指“一行三會”,其他政府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僅作為市場準入或從事除金融行業以外某一行業經營活動的憑證。二看是否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還本付息形式除返還現金以外,也包括返還實物、股權及其他等價物品。三看是否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所謂“不特定對象”指不確定的人或機構,即不劃圈子和范圍,誰有錢都可以來投資。四看是否面向社會公開宣傳,包括利用親情、友情“人拉人”式相互介紹,以及明知吸收資金的信息向社會擴散而予以放任的情形。
盡管民間借貸的方法形式不斷翻新、層出不窮,但地方金融監管部門還要特別提示廣大群眾,利率畸高的民間借貸往往演變成“高利貸”,“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