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社區 設立酵素回收站 把垃圾變廢為寶,為城市垃圾減量出一份力,是文明小袋鼠一貫倡導的環保理念。環保酵素進社區,不只是一場教居民制作酵素的活動,它的目的在于:將環保理念深植在居民的生活中。 昨日的活動現場,同時也是海滄首個“文明小袋鼠環保酵素回收站”落地天竺花園的啟動儀式——今后,居民可將家中的廚余瓜果皮丟進回收站的公共酵素桶,公共桶由小區里的垃圾督導員負責照料,發酵成功的酵素,將作為公共資源,由小區居民共享。 導報記者在酵素回收站點看到,站點位于小區的34號梯,共有三個容量為60升的白色塑料大桶,在三個大桶邊的墻壁上,有環保酵素的詳細制作流程和使用范圍。如今,三個大桶上已經貼上了“文明小袋鼠環保酵素”的標簽,標簽日期為2016年11月17日,桶內兌上了一定比例的紅糖水,放置了一些瓜果皮,在封桶前的一個月內,居民可隨時往里面添置瓜果皮,督導員負責每日打開桶蓋攪拌幾次釋放發酵氣體,一個月后即可封蓋,發酵兩個月便可制成生活酵素。“我們在小區里做過摸底考察,34號梯有些居民已經會制作和使用酵素,把示范點放在這一梯最合適。”天竺社區書記王仁洋說,天竺花園是安置小區,一些居民一直以來有收集廚余垃圾拿回農村喂家禽的習慣,有這個為基礎,培養居民收集瓜果皮制作生活酵素相信也不難。 王仁洋表示,天竺社區以天竺花園為試點,設立環保酵素回收站,希望能從居民家中這個源頭來落實將垃圾變廢為寶的理念,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同時推動居民學會做垃圾減量。“這個試點若成功了,天竺社區會立即將該模式在各小區推廣開來,爭取覆蓋至整個東孚街道。” 變廢為寶 堅持三年終出成效 見證天竺花園成立文明小袋鼠環保酵素回收站,環保達人徐曉娟頗為感慨:“變廢為寶有社區牽頭,居民一起共同出力,效果大大不同。” 實際上,住在海滄的徐曉娟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要將環保酵素落地社區的想法。那一年,她召集了小區內的幾個酵素達人,一起找社區和物業,想在小區設置酵素制作點,但并未獲得支持。曉娟沒有放棄,她和幾位酵素達人成立了一支志愿隊在自家做酵素,免費分享給社區居民用,待接收酵素的人多了,他們就在小區門口擺攤,義務分發酵素,教大家制作。 但這一路走來,仍然困難重重。“我們擺在小區走道的酵素桶,還被居民投訴過,說我們占道,且酵素的味道他們不喜歡。”曉娟說,她努力向物業申請的一塊作為酵素堆肥試驗的綠地,也因為部分居民的不支持和物業的變卦最終只是曇花一現。 盡管如此,曉娟和其他幾位酵素達人仍然堅持在小區里推廣將廚余瓜果皮變廢為寶的理念,就這么堅持了三年,如今終于有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們小區有十個公共酵素桶,超過80%的人都養成了把廚余瓜果皮收集起來做酵素的習慣,不僅是大人積極參與,我們的志愿隊里還有孩子。”曉娟說,讓居民有將垃圾變廢為寶的意識,參與實際操作,并且有獲得感很重要,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且任重而道遠,“天竺花園的環保酵素示范點一旦成功,相信這個模式在海滄就能很快推廣開來”。 新聞延伸 居民分享環保小妙招 利用廚余瓜果皮制作生活酵素,只是踐行環保生活的小小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寶貝”,等著我們去發現和利用。 住在天竺社區過云溪小區的李秋英,就很擅長在生活中發現“寶貝”。在活動現場,她看到有人準備了還留有油漬的油瓶作為酵素桶,她立馬分享了一個小妙招:“家里有煮完面條的水,很去油,用它洗碗,連洗潔精都不用放。” 前幾天,她和姐妹到天竺山散步,看到地上有很多落葉,她撿起來一聞,是檸檬樹葉,香氣沁人,于是一路撿了一大袋回家,制作成香囊,塞進衣柜里,不僅可以代替樟腦丸,整個衣柜也散發著清香。 其實,追求環保的生活習慣,是李秋英家里的傳統。“一盆水可先洗菜,再淘米、澆花、洗手,循環利用,這些都是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們從小教會我的,已經成了習慣。”李秋英說,“廈門還有很多皂角樹,皂角撿回家泡水就可以洗頭啦,比買的洗發水好用。”她認為,環保也在于有一雙發現的眼睛,以及在把東西丟棄之前,多思考它們是否還有可利用價值,點滴積累,環保自然就融入了生活。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