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全市 形成“島內半小時、島外一小時”服務圈 在金山西路1號司法行政大樓臨街1樓,如今的廈門市法律援助中心辦事大廳就坐落于此。大廳中人來人往,門庭若市,工作人員忙著接待前來辦理事務的市民群眾。“依法、維權、保障、公平”八個大字尤為醒目,而這里,僅僅是廈門法律援助服務的一個窗口。 20年來,廈門不斷延伸和拓展法律援助機構服務網絡。廈門各區中心先后于2001年至2004年成立,各級工、青、婦、殘、老等社團組織法律援助站也相繼建立,法院、市勞動仲裁、看守所、軍隊和農民工居住集中地等都設立了法律援助站點。同時,廈門創下了幾個“全省第一”:建立了全省第一個“法律擁軍工作站”、全省第一個“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全省第一個面向服刑人員的“監獄法律援助站”、全省第一個“勞教所法律援助工作站”…… 隨著法律援助的觸角不斷延伸,截至目前,全市38個鎮(街)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聯絡站,全市475個村居(社區)全部聘任了法律援助聯絡員,讓法律援助貼近村居社區,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法律援助。 歷經20年的發展,廈門法律援助網絡從昔日的一顆種子,生根發芽,逐漸生長成為枝繁葉茂的大樹。如今,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法律援助網絡已經在廈門建成,形成“島內半小時、島外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確保為有需求的群眾提供全方位、零距離、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 創新服務讓群眾像掛專家號一樣自主選擇律師 61歲、家住馬巷的蔣某慶與哥哥因房產糾紛對簿公堂,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下,蔣某慶拿到了屬于自己的房屋所有權。 “優質服務為民解憂,捍衛正義維護公平!”蔣某慶感激地說,“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援助律師都非常好,別人給他們打10分,我打12分!如果沒有他們幫我處理,我們一家11個人住的房子連瓦片都沒有,既不能住又不能建,真的太感謝!”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人民群眾的肯定是廈門法律援助工作不斷向前的動力。一直以來,市法律援助中心不放松要求,與時俱進創新援助形式,更好地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為促進平安廈門、法治廈門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豐富法律援助形式。早在2005年,廈門在實踐中就向受援人提供公證證明和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在地方條例修訂時,正式將這兩種法律援助形式納入地方法規,使弱勢群體享有的法律保障更加全面。 改變服務方式,變坐等上門為主動上門。如同安區法律援助中心根據轄區地域廣、山區多、群眾交通不便的特點,推出法律援助流動工作站,輾轉開展法律援助宣傳和服務,廣受好評。對老弱病殘等有特殊困難的法律援助對象,實行上門服務,滿足特殊對象的特殊需求。 推出“點援制”,讓群眾選擇律師更加方便、快捷。創建廈門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師資源庫,針對人身損害賠償、勞動爭議、婚姻家庭、刑事辯護等6大類法律援助內容,為群眾提供無償的法律援助服務。群眾不必再被動接受指派,可通過點援機,像在醫院掛專家門診號一樣,自主選擇信任的律師作為案件承辦人。 除了推出各種便民服務措施之外,窗口還推行“一站式”服務,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盡可能做到“案件當天申請、當天受理、當天指派”,縮短辦事時限,簡化辦事程序,免除群眾舟車勞頓之苦;開展“減證便民”行動,重點突出了方便老年人、軍人軍屬、勞資糾紛群體性案件中的申請人。對即將超過時效等緊急、特殊情況的援助案件,則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先行援助制度,先行指派律師辦理,保障受援人得到及時援助,進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質量和效率。 開展涉臺法律援助工作。設立涉臺法律援助窗口,開通臺胞法律援助綠色通道,開通送法到臺企直通車,每年都在臺企集中工業區域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進企業”活動。 市法律援助中心還不斷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知曉率。 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創新,法律援助一步步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弱勢群體感受到身邊的公平正義,成為服務廈門經濟發展和促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創新社會治理、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獨特優勢。 |
相關閱讀:
- [ 11-12]送法律“進校園”志愿活動
- [ 11-06]“鄉規民約”是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獨特資源
- [ 10-16]法律和道德讓丑行無處遁形
- [ 10-09]廈門自貿片區綜合法律服務中心揭牌
- [ 08-31]對接“雙千億” 廈門司法局列出40個法律服務清單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