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之子談父親的家教家風—— “他關心我們的, 不是生存,而是存在” 研究家庭文化傳承,南懷瑾之子南國熙認為這群年輕人干的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昨天,他特意和在場年輕人共同分享父親的家教家風。 但凡講到父親,南國熙都稱“老師”,他說,家里兄弟姐妹,里里外外一輩子,都稱呼父親為“南老師”。昨天,現場許多年輕人不解,問他,為啥不直接叫“爸爸”?南國熙笑道,小時候我也曾好奇過,后來從大哥、二哥那得到答案,他們說,老師對學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對子女也同樣“一日為父,終身為師”。 “老師17歲前,都生活在自己家鄉,受到我爺爺的嚴格管教。”南國熙說,為何要提到爺爺?因為好的家風,都是代代相傳的,沒有爺爺,就沒有南老師。 “有段時間,我做生意被人騙光了錢很委屈,見人就抱怨,老師跟我說,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也不要忘形,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南國熙回憶起幾件小事,他說,老師的家教實際上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慢慢累積,言傳身教的。比如坐的姿態,我們從小的習慣是面對長輩坐的時候不準靠背,更不能蹺二郎腿,如果抖腿,老師馬上就會糾正。 南懷瑾先生對子孫的教誨,也不是都一模一樣。“一切因人而異,老師給一位孫子寫下一幅字,‘老老實實讀書,規規矩矩做人’,給另外一位侄子寫的是‘老老實實謀生,規規矩矩做人’。”南國熙說,雖然因人而異,但是老老實實做人做事,卻是老師對每個子孫、學生的教誨,他關心我們的,不是生存,而是存在。 大師對讀書和做學問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子孫。南國熙說,“老師天天要讀書,一天沒有進步,他就覺得很可恥。他的桌上有書,墻壁上有書,地上也堆滿了書,他的生活中必定是有書的。但國學大師卻從不限定孩子們要讀什么書。“老師自己幾乎所有的書都看,五花八門,武俠小說也看了很多。” 在南國熙的觀察中,父親這一生都極少去餐廳、咖啡廳,“老師的晚飯多是和學生在一起的,吃完飯就上課。老師的脾氣不小,很嚴厲,這是天生的,不管對子女還是學生。但老師有問必答,他的很多學生都是已經畢業的社會人士,生活中產生疑問了就去問他,他的回答總能答到人的內心。” 南懷瑾先生在他人生的最后時光,寫了四個字“天下為公”,“我把這視為他留下的遺書,老師說,這幾個字是三歲兒童都看得懂、八十老翁都難做到。”南國熙說,老師生前稿酬豐厚,但經常用來接待四方來客,照顧身邊工作人員,“老師自己非常樸素,幾套素色長袍換著穿。”南國熙說,因為老師的言傳身教,我們子女從沒想過要老師的財產,“他逝世后一個月,我們六個子女就登報聲明,把老師的東西‘公’天下,所有版稅所得也都捐出來,回饋國家社會。” |
相關閱讀:
- [ 08-06]首屆“全國中學生國學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辦
- [ 07-22]湖里區舉辦僑臺同胞子女夏令營 臺胞子女體驗國學
- [ 06-15]集美小學生從小學習國學 兩歲多會背《千字文》
- [ 06-05]兩岸國學專家“海滄行”開幕
- [ 06-04]兩岸國學專家走進海滄社區書院 助力打造國際一流人文環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