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云創智谷,由一群專門研究家庭文化傳承的80后90后運營打理
廈門如意家庭文化建設促進中心、廈門市家庭文化服務研究基地等同時揭牌
廈門市家庭文化服務研究基地授牌。
廈門日報訊(記者 詹文 圖/記者 王協云)今年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昨日,南懷瑾之子南國熙帶著父親的部分著作來廈,為落戶廈門的“懷師書屋”揭牌。這座書屋將授權交由一群專門研究家庭文化傳承的80后90后運營打理。
和“懷師書屋”同時揭牌的,還有廈門如意家庭文化建設促進中心。該中心于去年獲得“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屬于非盈利組織,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的家庭文化建設平臺,從家庭文化、企業文化、城市文化三個維度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的家庭文化生態圈。
此外,廈門市家庭文化服務研究基地、近民基金會家庭文化公益建設基金、廈門嘉富誠家族財富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也于昨日揭牌,現場還舉行了如意家庭文化圓桌會議。
一群年輕人引進“懷師書屋”
南懷瑾先生被大家尊稱為懷師。廈門“懷師書屋”落戶在云創智谷,占地1000平方米,主要將收集、展示南懷瑾先生的各版本著述,通過舉辦讀書會、書籍交流研討、國學講堂等活動,傳播中華文化。昨日揭牌后,負責運營打理的這群年輕人將盡快完成書屋的布展,并免費對公眾開放。
廈門這群從世界各地聚集而來的80后90后,許多是北大、廈大等名校的碩士博士。他們有的剛畢業,有的即將畢業,這兩年都沒去“認真工作”,卻把家庭文化的研究、傳承當做專職的事業來做,去年還成立起專注家庭文化事業的非盈利組織——廈門如意家庭文化建設促進中心。繼發起“傳家風·興家道——廈門十大好家庭評比”、出版《當代青年說家庭》后,“懷師書屋”的落戶便是這群年輕人引來的一個新項目。
這群平均年齡26歲、還沒成家的年輕人多少有點另類。查閱國內外圖書館,實地走訪廈門的古宅深院研究知名家族的歷史文化,編寫家庭文化建設系列叢書,干的都是沒賺錢的事。1992年出生的萬雋陽畢業于北京大學,是中心的聯合創始人。常有朋友問他,你很多同學都在創業,給自己定的小目標都是一年要賺多少錢,你咋全職做起不盈利的研究來。不止萬雋陽,這群小伙伴常常碰到這樣的疑問。盡管萬雋陽經常闡釋他們的抱負: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尋找中國人的家庭文化內核并向社會發聲,應該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責任。
“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是更重要的價值”
這次,南國熙帶著父親的部分著作來廈,并為書屋揭牌,就是要為這群年輕人助陣。“老師在世的時候非常低調,不上電視,不接受采訪。作為名人的后代,我們子女定了一個原則:以低調為最高孝順。這也逐漸變成一條家規:不出風頭。”南國熙說,經常有各地方邀請我們兄弟姐妹過去,說講講父親,我們基本都是謝絕的。這次比較例外,我這個62歲老人,沒什么造血功能了,沒法在別的方面支持幫助,就在這里多叨幾句,精神支援。
南國熙引用父親的觀點,鼓勵這群年輕人。“老師曾說,人的職業只是求生存,不管錢賺多少、不管是當皇帝還是討飯,都只是職業。人一輩子唯有做一些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社會都有一種貢獻,才算是事業。”南國熙說,“我去美國留學時,老師特意寫詩誡勉我,要做有人生觀的中國人,要拋棄功名富貴的誘惑,腳踏實地注重濟世利他的實踐。年輕時我因為缺乏人生觀,還被老師罵混蛋。”
昨天前來助陣的嘉賓,有上市公司董事長、創投老總,他們也表示了同樣的支持。“并不是名校畢了業,賺很多錢才能體現名校價值、個人價值,”弘信創業工場投資集團董事長李強說,年輕人的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是更重要的價值,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
李強表示,要承擔這些年輕人一年的研究運營經費,并為“懷師書屋”免費提供場地。國貿教育集團總經理杜舉勝也表示,要把家庭文化建設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并要和這些年輕人一起攜手合作。功夫動漫與該中心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共同打造國內首個家文化動漫。
“改革開放40年,國家日益強大,人民安居樂業,我們這幾代人始終飽含一種深厚的家國情懷,現在看到年輕一代開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我們真的很欣慰。”文人出身,從過政、經過商的付松立,已是退休年齡,卻主動擔起中心理事長一職,為這群年輕人提供指導和支持,“愿盡自己的力量,助力這些年輕人的家庭文化研究與傳承,并幫助他們架構起自己的‘造血功能’。”
南懷瑾之子談父親的家教家風——
“他關心我們的,
不是生存,而是存在”
研究家庭文化傳承,南懷瑾之子南國熙認為這群年輕人干的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昨天,他特意和在場年輕人共同分享父親的家教家風。
但凡講到父親,南國熙都稱“老師”,他說,家里兄弟姐妹,里里外外一輩子,都稱呼父親為“南老師”。昨天,現場許多年輕人不解,問他,為啥不直接叫“爸爸”?南國熙笑道,小時候我也曾好奇過,后來從大哥、二哥那得到答案,他們說,老師對學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對子女也同樣“一日為父,終身為師”。
“老師17歲前,都生活在自己家鄉,受到我爺爺的嚴格管教。”南國熙說,為何要提到爺爺?因為好的家風,都是代代相傳的,沒有爺爺,就沒有南老師。
“有段時間,我做生意被人騙光了錢很委屈,見人就抱怨,老師跟我說,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也不要忘形,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南國熙回憶起幾件小事,他說,老師的家教實際上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慢慢累積,言傳身教的。比如坐的姿態,我們從小的習慣是面對長輩坐的時候不準靠背,更不能蹺二郎腿,如果抖腿,老師馬上就會糾正。
南懷瑾先生對子孫的教誨,也不是都一模一樣。“一切因人而異,老師給一位孫子寫下一幅字,‘老老實實讀書,規規矩矩做人’,給另外一位侄子寫的是‘老老實實謀生,規規矩矩做人’。”南國熙說,雖然因人而異,但是老老實實做人做事,卻是老師對每個子孫、學生的教誨,他關心我們的,不是生存,而是存在。
大師對讀書和做學問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子孫。南國熙說,“老師天天要讀書,一天沒有進步,他就覺得很可恥。他的桌上有書,墻壁上有書,地上也堆滿了書,他的生活中必定是有書的。但國學大師卻從不限定孩子們要讀什么書。“老師自己幾乎所有的書都看,五花八門,武俠小說也看了很多。”
在南國熙的觀察中,父親這一生都極少去餐廳、咖啡廳,“老師的晚飯多是和學生在一起的,吃完飯就上課。老師的脾氣不小,很嚴厲,這是天生的,不管對子女還是學生。但老師有問必答,他的很多學生都是已經畢業的社會人士,生活中產生疑問了就去問他,他的回答總能答到人的內心。”
南懷瑾先生在他人生的最后時光,寫了四個字“天下為公”,“我把這視為他留下的遺書,老師說,這幾個字是三歲兒童都看得懂、八十老翁都難做到。”南國熙說,老師生前稿酬豐厚,但經常用來接待四方來客,照顧身邊工作人員,“老師自己非常樸素,幾套素色長袍換著穿。”南國熙說,因為老師的言傳身教,我們子女從沒想過要老師的財產,“他逝世后一個月,我們六個子女就登報聲明,把老師的東西‘公’天下,所有版稅所得也都捐出來,回饋國家社會。” |